•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1000多年前,被貶為“崖州司戶參軍”的唐朝宰相李德裕登上城墻,目睹瓊北大地,北望京都長安,不知何時才能返回,而眼前連綿不斷、環繞著崖州城的青山,仿佛是在挽留他,歸期更是難定。
       
     您當前的位置 : 海南新聞>

    海南周刊| 探訪海南萬年火山雷虎嶺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8-04-16 18:56

      站在雷虎嶺的頂部山梁之上,視野開闊,神清氣爽。張王明攝

      獨上高樓望帝京,

      鳥飛猶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繞郡城。

      1000多年前,被貶為“崖州司戶參軍”的唐朝宰相李德裕登上城墻,目睹瓊北大地,北望京都長安,不知何時才能返回,而眼前連綿不斷、環繞著崖州城的青山,仿佛是在挽留他,歸期更是難定。

      大約10000年前,雷州半島和瓊北地區發生大規模的火山噴發,留下了100多座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火山口,經歷歲月更替,滄海桑田,玄武巖地質上逐漸被各類植被所覆蓋,也給很多野生動物提供了一個美好的自然家園。

      李德裕當年看到的“百匝千遭“的青山,或許就是這些高低起伏的火山口。

      又是一年春暖花開,邀上三兩新朋故友,到海口南部的火山口地區踏青,登高,遠眺,好不愜意。

      扭肚藤的花朵。安歌攝

      鴉卜洞

      “深數丈,雖秋潦,彌月不潴”

      位于雷瓊世界地質公園主園區內的海口石山鎮馬鞍嶺,是常去之地,此次繼續南行,直奔另一座火山口——永興鎮的雷虎嶺。

      途經鎮上墟市,再向南行駛,蜿蜒在高低起伏的山地小路,兩旁揚花的青翠荔枝林頗是養眼,約摸5公里后,便來到雷虎嶺腳下。

      路邊有個火山熔洞,讓人頓時產生探奇的興趣,順勢而下,洞口綠植繁茂,密布的蕨類仿佛綠色的幕簾,人聲驚起三兩蝙蝠穿飛,周圍的木棉花、白花鬼針草和馬櫻丹等各色花朵肆意綻放,滿滿的春天氣息。

      進入洞中,但覺清涼無比,繼續深入,則越發幽暗,需開啟手機手電筒功能方可緩慢前行,空間也越發開闊。

      當地向導告訴記者,這個洞叫“鴉卜洞”,全長將近1公里,很少有人走過全程,就算多日暴雨,洞中從未積水。

      據明代正德《瓊臺志》記載:“鴉卜峒在雷虎嶺南遵譚界,周圍約里余,深數丈,雖秋潦,彌月不潴。中有石墩。牛馬牧其內。”原來此地在古時是遵譚的轄地,以前還有人在里面放牧牛馬。《瓊臺志》的纂修者唐胄還曾賦詩一首:“鵬鳥何年去,南溟尚此墟。海腴新柘發,劫遠舊灰噓。水潤性從下,坤容德本虛。不須山上澤,已悟畫前書。”

      說到鴉卜洞的形成,同行的地質專家、高級工程師李福介紹稱,火山噴發后,熔漿涌流,當表層的開始冷卻和凝固,底下的熔漿還在繼續流動,便形成了火山熔巖隧洞;這類溶洞在羊山地區為數不少,比較出名的是石山鎮的仙人洞和龍泉鎮的火龍洞。

      “洞中不會積水,是因為火山熔巖地貌孔隙發達,大氣降雨基本上都滲透到了地下儲存起來,經年累月,還會形成礦物質豐富的礦泉水,羊山地區也是海口市區地下水的補給區域。”李福說,“出露到低處地面的火山地下水,往往會形成火山堰塞湖,如永興鎮東邊與府城交界的西湖便是其中之一;還有的以泉水或暗流的形式匯入美舍河和南渡江。”

      順著先人走出來的盤山小道,以及一些后人砌筑的臺階,上山并不費力,一路上還可以停下來觀賞山腰的野生荔枝樹,茂盛和渾圓得像巨傘的樹冠最是惹人感嘆,也可以拍攝那些美麗的野花。嶺上土層極薄,勤勞的當地村民還是平整出一片片臺地,在滿是火山礫石的地上,種上耐旱的香蕉、芝麻、花生和木薯等作物,然后全然交托,望天等雨,夏天或秋季能否有所收獲,絕非人力所能決定。

      知名女作家安歌,已經出版過關于植物的散文集,此番依然對雷虎嶺的植物充滿好奇之心,厚皮樹嫩綠的新葉、割舍羅馨香的花朵、番木瓜成熟的果實,都能吸引她駐足觀賞和拍照。

      雷虎嶺上的馬櫻丹,當地俗稱“七姐妹”。陳耿攝

      雷虎嶺下的鴉卜洞內部,幽深清涼,空間開闊。張王明攝

      虎村嶺

      “至是挺起巍峰,狀若虎踞”

      及至山頂,霎時間有云淡風輕之感,視野格外開闊起來。由于東北部位有明顯的缺口,整座小山南高北低,中間向下凹陷,整個山體被各類綠植所覆蓋,向北可以遠遠望見海口市區的高樓,石山鎮的馬鞍嶺火山口也歷歷可見,與雷虎嶺及周邊地區看上去就像延綿不斷的一體。

      走到這道環形山梁的制高點,用手機進行定位,海拔高度為170米。

      李福告訴記者,雷虎嶺和永茂嶺、羅京盤是永興鎮境內3處著名的火山口地質遺跡,成因和特征各異,極具代表性和科研價值,其中雷虎嶺形成于全新世早期約一萬年前,屬于爆發、噴發型,巖石類型,有火山蛋、火山礫和火山碎屑,火山口的形態屬于火山錐;永茂嶺形成于更新世晚期的十幾萬年前,屬于溢流型,巖石類型為玄武巖和火山層流巖,火山口形態為鼓狀型;羅京盤年代曾更久遠,大約形成于更新世中期的七十萬年前,屬于溢流崩落型(破火山口),巖石類型屬于玄武巖和火山礫,火山口形態為羅盤型。

      他建議,3處火山口在海口火山世界地質公園內,成三角形分布,且距離在2-3公里內,有地質歷史和文化價值,也有很高的科普、科考價值,可開發成為火山教學基地和火山旅游區。

      雷虎嶺因何而得名?查閱方志發現,唐胄在《瓊臺志》中,既將此嶺稱作“雷虎嶺”,也記作“虎村嶺”。“虎村嶺在縣西南五十里雷虎都,其勢自西石山蜿蜒而來,至是挺起巍峰,狀若虎踞。”

      沿著山道行走,偶爾可見一些分布在山間的露出地面的古墓葬。“羊山地區地下多是堅硬的玄武巖,不易深挖,棺槨不得不停留在地面上,這倒形成了當地一種獨特的露土葬的殯葬文化。”海南文史專家蒙樂生認為,“這正是‘地理產生人文’的有力佐證。”

      學名叫玉葉金花的灌木野花,是一味藥材。陳耿攝

      割舌羅的花朵散發出陣陣沁人心脾的清香。安歌攝

      雷虎嶺、永茂嶺、羅京盤特征比較(李福整理)

      名稱 年代 成因 巖石類型 形態 海拔

      雷虎嶺 全新世早期約一萬年 爆發噴發 火山蛋、火山礫、火山碎屑 火山錐 170m

      永茂嶺 更新世晚期約十幾萬年 溢流 玄武巖、火山層流巖 鼓狀型 115m

      羅京盤 更新世中期約七十萬年 溢流崩落 玄武巖、火山礫 羅盤型 92m

      原標題:萬年火山雷虎嶺

    ?

    ?

    相關鏈接:

    海南周刊| 從一段家族往事看千年古村的好義善舉
    海南周刊 | 海南石狗:民族融合的文化遺存
    海南周刊|三亞推廣蘭花新奇種法:用曬干的椰子殼種蘭花
    海南周刊| “洋老板”三亞創業記 日本人瀨戶川涉因愛結緣扎根瓊島

    ?

    相關鏈接:
    海南周刊| “洋老板”三亞創業記 日本人瀨戶川涉因愛結緣扎根瓊島
    海南周刊|三亞推廣蘭花新奇種法:用曬干的椰子殼種蘭花
    海南周刊 | 海南石狗:民族融合的文化遺存
    海南周刊| 從一段家族往事看千年古村的好義善舉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陳耿 吳岳貴] [編輯:李謝菲]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