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先要攻下心中堡壘
——海南電視夜校助貧困群眾精準拔窮根
4月海南,山青海碧。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云龍鎮云嶺村村民迎來了農忙時節。每周一晚上,吃過飯,在地里忙了一天的貧困戶和扶貧干部匆匆趕到村委會,簽到、拉家常、交流信息……這是一周一次電視夜校時間。一年來超過80期的節目覆蓋海南全省2700多個教學點里的12萬多名學員,此外,每期自發收看觀眾達50萬人。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明確,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促進脫貧提質增效。海南探索的“電視+夜校+熱線”的精準扶貧模式,搭建了一個扶心扶志的平臺、精準幫扶的平臺、情感交流的平臺,讓11.7萬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摘帽,成為探索脫貧長效機制的生動實踐。
扶心扶志: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
“看個電視就能脫貧了?”一年前云嶺村村民占尊科也不相信。46歲的他因病致貧,一對兒女患有馬凡氏綜合征,2016年被列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看到電視里不少曾經和我一樣的貧困戶通過學習技術,發展產業都能脫貧,我決定試一試,沒想到行動起來一年就脫了貧。”占尊科說。
占尊科被評為云嶺村2017年的“脫貧之星”,從被村里扶貧干部“拽”著看電視,到現在“盼”著上夜校,電視夜校從思想深處把他“拽”出貧困,拉向幸福新生活。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總經理吉貴是電視夜校上的傳奇人物,從一名普通員工到總經理,從村里的困難戶到今天的小康之家,“我的經歷上了電視夜校第71期節目,我要告訴大家,只要肯努力,改變命運不是夢。”
“身邊人”的示范效應,更能從內心深處激發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海南省農信社駐瓊中嶺門村第一書記黃海軍說:“以前農忙時節,大白天喝酒的、睡覺的人比比皆是,現在只要有工干,貧困戶都搶著去干。”
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我能脫貧”,電視夜校不單為貧困群眾送來了技術、送來了信息,更送來了志氣、送來了信心,貧困群眾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改善,脫貧致富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私人定制:熱線電話“點菜” 扶貧干部“跑腿”
海南還探索了“961017”脫貧致富電話服務熱線,作為電視夜校的補充,讓群眾“點菜”,扶貧干部“跑腿”“接單”,因戶因人施策,提高幫扶精準度。
符春蘭是定安縣龍湖鎮桐樹村的貧困戶,通過電視夜校了解到危房改造政策,可錯過申報時間讓她后悔不已,后來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撥打了服務熱線,沒想到第三天就迎來了縣住建局工作人員,將她家房屋勘查認定為D級房屋,列入2017年危房改造范圍,實施拆除重建,“當年年底就搬進了新房,多年的愿望終于實現了。”
“2016年剛開通時最多一天就曾接過445個咨詢電話,咨詢較多的是扶貧政策、危房改造、教育補助、產業技術、民政低保等。”“961017服務熱線”班長陳昭君說,接聽現場設置了13個扶貧相關部門對接,確保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落實。
隨著扶貧夜校節目在全省播出,影響力不斷擴大,形成了社會合力促脫貧的局面。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海南省分行行長黃進強說,通過電視夜校了解貧困群眾的切實需求后,創新扶貧貸款政策,去年支持精準扶貧貸款達23.11億元,并與海南省扶貧辦和工商聯發起成立“農業政策性金融產業扶貧合作平臺”,半年內聚集了20家農業龍頭企業,全省簽約幫扶17個貧困村,共計幫扶2249個貧困戶,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66萬人。
“致富一家人”:提升基層組織戰斗力
“每周夜校放了學,扶貧干部都要問問家里有什么困難。”云龍鎮長泰村村民王良益談起扶貧干部就像談起家人,“看,這是陳書記第一次來我家拍的全家福。”
“只有和貧困戶成為‘家人’才會去做這些事。”云龍鎮黨委書記陳文強說,得到貧困戶認可心里很溫暖,扶貧工作開展起來也更有成效。
電視夜校不僅為貧困群眾提供了學習的平臺,還為基層干部提供了每周和貧困群眾同上課、同學習、同討論的平臺,提升了基層組織的扶貧戰斗力,群眾滿意度大幅度提升。(據新華社北京4月24日電)
?
相關鏈接:
海南省脫貧致富電視夜校第八十四期23日播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