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4月20日拍攝的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執行第一次下潛任務(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施雨岑 攝
新華社三亞4月27日電(記者施雨岑)在順利結束7個潛次的深海考古調查后,6名水下考古工作者從西沙群島北礁海域返航,并于27日抵達三亞。這是我國首次深海考古調查,按照預定計劃完成了所有工作內容,這意味著我國初步具備了深海考古作業能力。
本次深海考古調查原計劃下潛6次,根據實際工作需要調整至7次。借助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水下考古工作者將工作海域最深拓展至水下1003米,下潛時長共計66小時51分,并成功采集到文物標本。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宋建忠說:“對我們而言,深海考古是一個全新的挑戰與重要的課題。通過這次調查,我們對深海的海底地形、地貌有了直觀的認識,對深海技術與水下考古的結合有了基本了解。在調查結束后,我們會對所有潛次搜集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和討論,并形成工作報告,為發現和保護沉睡在南海深處的文化遺產奠定堅實的基礎。”
據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彭曉彤介紹,這是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交付使用后首次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本次深海考古實踐將推動與深潛器配套的考古專用技術和裝備的研發,促進中國水下考古在深海領域的發展。
?
?
相關鏈接:
創紀錄!“潛龍三號”第二潛深海航行156公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