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月24日午夜一場暴雨結束了長久以來的干旱天氣,海口進入雨季。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等生態理念為指導,海口完成“海綿化”改造的河段和地段經過連續6天雨水考驗,調蓄作用明顯。
29日傍晚,盡管雨下個不停,海口東西湖湖面通透、開闊,湖水仍未漫過親水棧道。種滿水草的浮島隨水位升高,雨中搖曳生姿。在湖邊住了幾十年的市民董蕾說,如今最鬧心的“水臟”問題已經解決,就等著大雨和潮水來檢驗是否“內澇”。“這些問題都很難解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徹底改變,但生態理念讓我們看到了希望。”董蕾表示。
在大同溝,沿著護堤往下看,河水剛剛蓋住棧道,水生美人蕉鮮艷的花朵露出水面,河床里的大石塊已經沒頂,但水質看上去良好。數十年來,雨水和潮水一起上漲時,下游龍昆溝的水往往倒灌入上游大同溝。此次海口水體治理采取了“時間換空間”的創新辦法,將兩溝之間用閘門截斷,雨天大同溝僅承擔自身流域的“蓄”“滯”功能,龍昆溝則承擔其流域的排澇功能。待洪水或潮水退去,才開閘放大同溝多余的水進下游入海。
受弱冷空氣和低空切變共同影響,4月24日8時至29日18時,海口普降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全市平均雨量129.2毫米,市區平均雨量73.1毫米,有38個自動站累積雨量超過100毫米,3個自動站累積雨量超過200毫米。為了保障“水安全”,海口在踐行生態理念治理美舍河、東西湖、大同溝等水體時,充分運用“海綿城市”六大要素——滲、滯、蓄、凈、用、排。如降低水位,改造硬質駁岸為水草豐美的緩坡,使雨水能順勢經植物等過濾盡快排放。雨季到來前夕,海口市委、市政府全方位部署,又開閘將庫、湖、河、溝騰出了一定空間。
6天來,單日最大降水量出現在25日至26日。據了解,26日2時至19時,海口市區最大降雨量出現在美蘭區白沙街道市七中,為65.1毫米,但此次降雨并未導致積水影響。
美舍河畔的七中校門口處于周邊相對低洼、雨水匯集之地。該校校長王梅南說,以前市區下大雨,七中門前必定澇,“感謝市委、市政府的科學治水,26日大雨沒有積水。”
解決七中門口內澇的秘訣,正是美舍河畔宣傳展板上的“海綿”二字,過往的師生、市民不時駐足觀看,“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
“晴天不臟臭,雨天不內澇”,是市民對“水安全”的基本需求。在艱巨的治水道路上,海口一邊細心摸索,一邊大膽創新,因地制宜、系統全面、協同聯動地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
相關鏈接:
海口:舉全市之力抓好自貿區自貿港建設?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