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5月18日電(記者李永錫 席敏)還有不到一個月時間,一場集納評劇藝術大家的演唱會將在沈陽中華劇場上演。推動這場演唱會舉辦的是兩個“80后”戲迷,他們的初衷,是為了圓一位80多歲老人的夢想。
八旬老藝術家的堅守和等候
“想念他們,想見他們。要是大家能一起聚聚就好了。”今年84歲的評劇藝術家筱佩珠最近總自個兒念叨。自從1954年來到山東聊城,她已經60多年沒有見到曾經一起拜師學藝的兄弟姐妹了。
15歲就開始挑梁唱戲的筱佩珠,曾經數次全國巡演,有不少忠實的粉絲現在還在給她寫信。
當年評劇盛極一時的場景,她仍歷歷在目。“當時我到鄉村去演出,觀眾一擁而入。賣票的工作人員根本忙不過來。我還得幫著一邊收錢、一邊送票。”
在筱佩珠的回憶中,當時的演出場地不大,看演出的觀眾基本都拿著自己的小板凳,來晚的觀眾只有站在自己的板凳上,才能看到舞臺上的表演。
幾十年過去,當年的熱鬧繁華已逐漸消退。雖然筱佩珠還是和當年一樣,不停地到各地去義演、無償為戲曲愛好者提供經驗指導,希望這門藝術后繼有人,但她還是逐漸產生了一些無力感。
“我為了評劇藝術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但前段時間確實有為這門藝術后繼無人、青黃不接而著急。”筱佩珠說,當年她所在的山東聊城評劇團已不復存在,曾經一起拜師學藝的伙伴很多已經去世了。如今,筱佩珠自己練戲時,仍經常想起師父耳提面命、言傳身教的場景,有時候想想也會眼眶濕潤。
“如果能再見見一起拜師學藝的兄弟姐妹,該多好。”筱佩珠說。
老藝術家精彩瞬間再現舞臺
去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筱佩珠認識了一群“80后”。在北京上班的小伙趙雅博便是其中之一。畢業于清華大學的趙雅博父母都是戲迷,從小受到家里的熏陶,對戲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聽了筱佩珠老人的故事,趙雅博深深地為之感動。他和幾個小伙伴一合計,決定組建一個籌備團隊,幫助筱佩珠等老一輩評劇藝術家辦一場演唱會。
演唱會籌備剛開始,這群年輕人就遇到了不小的壓力,尤其是來自經濟上的。當時本已談妥的最大的贊助商突然撤資,籌備團隊不得不改用眾籌的方式來募資。即便是這樣,要舉辦一場演唱會仍顯得捉襟見肘。
就在他們準備放棄時,一個評劇老藝術家去世了,這個消息給籌備團隊帶來了很大的心靈沖擊,也愈發使他們堅定了把演唱會辦下去的信心。趙雅博感慨地說,“一個藝術家的去世,帶走的可能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劇目、唱段、技巧,這可能是他一生的心血,我們一定要幫他們展現自己最后的芳華。”
四處聯系老藝術家、尋覓場地、置辦服裝、道具……他們的堅持換來了希望。為老藝術家辦演唱會的消息傳開,很多老藝術家不要報酬,主動報名要來參演。很多一生節儉的老藝術家,自掏腰包資助演唱會。
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去年10月,一場精彩紛呈的演唱會,在天津成功上演。
那一天,筱佩珠終于見到了許多掛念多年的兄弟姐妹。她牽著已經60多年沒見過的師姐,久久不肯放手。“我們合唱了一段曲子,她有些詞兒忘了,我就一句一句提醒她,讓我想起了幾十年前一起拜師學藝的場景。”電話那頭的筱佩珠,聲音有些顫抖。
那天的場景讓趙雅博和他的伙伴們感到震撼。他說,“老藝術家們風采不減當年,唱腔依然是那么婉轉動聽。看著這些老人為了自己可貴的夢想打拼、努力,我們感覺自己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傳承戲曲,就是“愛我所愛、生生不息”
6月中旬,他們計劃在沈陽舉辦第二屆演唱會。因為工作原因,當初的籌備團隊如今只剩下趙雅博和另一位團隊成員、來自渤海大學的教職工肖博在忙活著。
“這次眾籌情況不是很好,我打算拿出今年三分之一的工資作為經費,可能還不太夠。”趙雅博一邊說,一邊拿出了一沓火車票。為了這次演唱會,他利用休息時間,在北京、遼寧、山東、天津、河北等地輾轉奔波,行程上萬公里。
趙雅博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將演唱會引進到自己的母校。“讓同學們能夠接觸到這些文化瑰寶。只有越多年輕人喜歡評劇,才能把它發揚光大。”
趙雅博內心有一個愿望,將評劇老藝術家們身上的品格介紹給許多年輕人。他認為,這些品格已經比戲曲本身更為寶貴。“這些老藝術家們身上有一種愛我所愛、生生不息的工匠精神。無論在哪兒,都值得我們終生學習。”
?
相關鏈接:
80后女孩與人聯手譯《射雕》 學太極以更好翻譯招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