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5月18日電(記者 楊洪濤)“去年,村干部讓我種冬瓜、南瓜,沒想到收入近2萬元。”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揚武鎮洋浪村村民吳達超笑著說,這比養牛收入高多了。
“別人養牛是用來干活的,他把牛當寵物,完全是為了娛樂。”洋浪村村支書楊雄說,過去,吳達超是有名的“懶漢”,愛喝酒,還愛玩斗牛,十里八鄉的斗牛比賽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但對干農活、搞產業沒興趣,農田撂荒,家里窮得叮當響。前些年,吳達超被列為貧困戶。
2014年,洋浪村在丹寨縣人大的精準扶貧幫扶下,開始發展蔬菜產業。村干部動員吳超達種蔬菜,一開始,他以“種蔬菜沒銷路”為借口,死活不愿意種。2015年初,村兩委將“懶漢”管理列入村規民約進行約束,并明確專人引導幫助。在村干部的反復動員下,吳達超當年9月參加了全村“我要脫貧”誓師大會,參與到蔬菜種植隊伍中。
2016年,他試種了兩畝黑皮冬瓜,獲得大豐收,又趕上好價格,收入上萬元,一下嘗到了甜頭。第二年,他種了兩畝黑皮冬瓜、3畝密本南瓜,收入近2萬元。如今,已經脫貧的他干勁十足,表示還將繼續擴大種植規模。
“好吃、懶做、愛酒是農村懶漢的共同特點。”洋浪村村主任吳永林說,對于“懶漢”,村里制訂了村規民約,讓大家一起來監督,激發其主動脫貧的積極性。
楊雄說,通過村規民約制約,村里幾位“懶漢”現已全部加入合作社從事蔬菜種植,沒人愿意當“懶漢”了。
洋浪村“治懶”的做法,是丹寨縣激發群眾脫貧內生動力的縮影。
據丹寨縣扶貧辦主任龍治剛介紹,針對脫貧過程中存在的內生動力缺乏問題,丹寨縣自2017年4月起,按照“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的理念,制訂了以“懶轉勤、勤轉能、能轉富”為主要內容的“三轉套餐”,并在全縣推廣。
“懶轉勤”——通過群眾會、院壩會、板凳會、入戶集中宣講、廣播等方式,加強對脫貧攻堅等惠民政策的宣傳,說清“勤者富、懶漢貧”的道理;針對部分貧困戶存在的“越窮越受益”的懶漢思想,制訂村規民約,建立獎勤罰懶機制。
“勤轉能”——通過構建技術服務組織架構,整合政府、企業、合作社、鄉土人才等技術力量,采取專家講座、現場觀摩、現身說法等方式,為貧困群眾送知識、送科技、送信息;同時,對貧困戶有針對性開展培訓,強化貧困戶市場經濟意識,讓貧困戶掌握一門以上致富技能,不斷提升自我發展能力。
“能轉富”——依托優勢經營主體,大力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育市場主體,搭建致富平臺;通過推廣“生豬代養”和“能人+合作社+貧困戶”等產業發展模式,實現“強帶弱、富帶貧”,共同奔小康。
在“三轉套餐”行動帶動下,丹寨縣脫貧步伐明顯加快。據統計,2017年全縣減少貧困人口1.08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23.8%下降至16.2%。
“‘三轉套餐’行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龍治剛說,很多貧困戶已經從“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我要小康”,極大地激發了村民擺脫貧困、實現小康的動力。
?
相關鏈接:
瓊中舉全縣之力發展養蜂產業 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