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治理后,老海口人記憶中清澈透亮的美舍河又回來了。
漫漫時光,為海口這座城市積淀出燦爛厚重的歷史;濃墨重彩的革命史,點燃了這片土地的紅色情懷;天藍、水清、山青的風光,是這片土地最美的妝容……
海口在城市更新“五化”先行中華麗蝶變,煥發新顏,一座座歷史文化區、一個個綠地公園、一池池河湖碧水,如雨后春筍呈現給市民游客。海口在城市更新的同時,注重歷史文化內涵的挖掘與培育,激活在歲月長河中的歷史“記憶”,喚醒人們的鄉愁情懷。
那一河水清澈美麗回歸
6月3日上午,朝陽使勁透過一層陰云,將些許金光灑在美舍河水面上。美舍河白龍路段的小游園里,人們三五成群或談笑風生,或鍛煉身體,或沿著河邊棧道散心。
70多歲的符老憑欄望向河面,風拂過,一片落葉悠然平躺水面。“記憶中那清澈的美舍河又回來了。”在符老的記憶中,幾十年前的美舍河清澈透亮,大人小孩都可以在水里游泳。但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生活污水及各種廢棄物的排放,海口的“母親河”美舍河病了,變得又黑又臭,符老也因此被難聞的異味折磨了幾十年,連吃飯都不敢開窗。“現在水清了,魚兒也回來了,我和老伴也可以經常在這里散心,度過晚年時光。”
海口去年啟動了美舍河綜合治理工程,從城市設計角度出發,將美舍河修復和城市設計融為一體,采取“業主+施工企業+專業顧問+政府監管的“PPP+EPC+跟蹤審計+全程監管”的模式,采用“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景觀提升”的多元系統水環境提升戰略,以系統思維的方式融入海綿城市、生態治水、基礎設施修復、城市更新等理念進行生態治水和生態修復。率先在全省推行河長制、創新治水工作機制,變“九龍治水”為“一龍治水”,加快推進濕地保護及修復,并選取其中最難的五個點作為一期水體治理的示范段進行綜合治理,打造海口水體治理樣板工程。美舍河綜合治理工程,進一步激活了城市的發展動能,提升城市的顏值和價值,打造貫穿城區南北的重要水生態景觀廊道。
河岸蔥綠,魚兒游弋,白鷺歸巢,游人如織……如今的美舍河美麗回歸,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市民游客前來游玩。美舍河,已成為海口最時尚的水文化景觀名片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窗口。
美孝村的火山石記錄著抗戰的故事。
那一面墻承載滿腔熱血
海口在文明生態村的建設中圍繞不同地理特色和生活風貌,突出地域特色,打造獨具海口特色、海口味道的文明生態村。同時,保護村落歷史建筑,挖掘紅色革命文化,讓歷史記憶得到傳承發揚。
海口羊山地區的古村落群,是海口最具火山特色的古老村寨。萬年火山,千百年古村落,遮掩于茂密樹林里。那一塊塊烏黑的火山石,記憶著一代又一代人抵御外敵、趕跑賊寇的熱血故事。
美孝村有一面“抗日墻”,全長1780米,高6米,寬2米,由大大小小的火山石壘成。據村里人講,這面墻最早是村民為防止盜賊進村搶劫,于清光緒年間自發建筑的“防盜墻”。抗戰爆發后,憑這道墻的掩護和巧設其中的迷宮暗道,抗日軍民一次次粉碎日寇的清剿計劃,于是這面墻便成了“抗日墻”。
6月3日,村里老人陳爺爺介紹,1939年,日軍侵略海南島,將魔爪伸向了永興,美孝村的“抗日墻”成為抵御抗擊日寇的堅固堡壘。當時美孝村駐有一支游擊隊,日軍曾多次組織對美孝村的正面攻擊,但每次都被英勇的抗日游擊隊與抗日村民狠狠回擊。在正面進攻受挫后,日軍又組織襲擊美孝村,當他們距離村還有幾百米遠的時候,被村暗哨發現并火速報告駐守在村里的游擊隊。村民組織了70多支粉藥槍和兩門木頭炮,配合游擊隊迅速進入圍墻設有射擊孔的有利位置。待鬼子靠近村圍墻幾十米時槍炮齊鳴,又一次擊退了日軍的偷襲計劃。
“在還小的時候,我父親那一代人經歷戰火,用熱血之軀護住了家園。”陳爺爺輕撫著歷經滄桑的抗日墻說:“現在還可以在墻上找到當年抗戰時留下的彈孔。”陳爺爺告訴記者,他經常跟后輩們提起先輩們的事跡,鼓勵后輩們繼承先輩遺志,去開創一片屬于自己的新天地。
那一抹鄉愁跨越40年
6月3日,在騎樓街區中山路步行街,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雙手撫摸著騎樓的廊柱,嘴里喃喃自語地說:“模樣還是當年騎樓的樣子,只是現在變得更整潔優雅了。”
老人吳超已經70多歲了,是名華僑,30多歲時隨父母去了新加坡,一晃40年過去了,他卻始終沒有改變“回家看看”的念頭。“趁著自己還能走動,還是回來看看吧。”吳超說,他年輕的時候隨父母做生意,曾住在水巷口一帶,每天進出貨時,騎樓老街是必經之地。“再看一眼生我養我的故土,人年紀越大對家鄉就越懷念。”
記者從海口騎樓老街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獲悉,秉承“重塑”與“重現”歷史遺跡的理念,海口騎樓歷史文化街區在改造的過程中堅持修舊如舊,補新以新,既做“加法”,也做“減法”,妥善處理好“拆、改、留”的關系,延續歷史文脈,留存鄉愁記憶。堅守“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加強管理、合理利用”和“修舊如舊、恢復原狀”的原則,重點保護歷史遺存的原物,保護歷史信息的真實載體,延續城市的歷史發展脈絡。同時,為活化街區發展尋覓出路,在繼承中創新,樹立獨有的文化標桿,激發騎樓老街文化創造的活力與激情,打造“騎樓印象”,提升城市品質,讓更多的市民游客獲得更實在的文化認同感,不斷提升城市軟環境,刷新城市好感度。
百年堅守,氣象萬千。老街的一磚一瓦都承載著滿滿的鄉愁記憶,騎樓串起了近代海口的變遷史,它是那個時代里至高至淳的精神寄托,也是華僑先輩們櫛風沭雨、勇往直前高貴品格的象征,更是當代海口城市文化生生不息最直觀的表現。
升級改造中的萬綠園保存著幾十年來市民的“綠色記憶”。
記者手記
城市記憶
留住海口
一個值得認同的“城市記憶”,應該是人類共同的記憶。城市的歷史積淀,賦予城市以個性化的生命。而每個城市都應該有一些文化街區,它已不僅僅是商業,還彰顯著城市的獨特性格,承載著這座城市的獨有記憶。
“這樣會讓每個要到這里、到過這里或住在這里的居民或游客,都能夠找到這座城市的過去、享受這座城市的現在、看到這座城市的未來。這應該就是城市記憶檔案了。”有學者指出,“打造特色街區,就是要更好地保護城市歷史空間,傳承傳統街區風貌,提升城市品質,進而保護和利用好城市記憶檔案。”
海口在城市更新的進程中,更應注重“城市記憶”的財富,這筆財富自身既產生永續的人文意義與情節,又具有無限的與時俱增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甚至在很大程度還構成了個人“城市文化資本”與文化心理符號。
那一片翠綠
牽動一座城
6月4日上午,被稱作“海口綠肺”“城市會客廳”的萬綠園里,鳥兒齊鳴,松鼠歡躍,綠意盎然。“20多年前,這里只是一片淤泥遍布的灘涂。”市民王鳳仙說,如今的萬綠園卻變成了海口的名片,深受市民喜愛,晚上還可以站在園內遙看濱海大道絢麗的燈光秀。
1994年10月18日,海口市決定全市軍民共建萬綠園。從那之后,建設萬綠園的帷幕拉開了。
“這好似一針強心劑,讓全市人民都為之振奮。”王鳳仙回憶,當時海口四套班子、市直機關、各市縣兄弟單位、企業家、大中小學生、普通市民甚至海外鄉親,紛紛為萬綠園的建設捐款,形成了一股涌動椰城的熱潮。“讓萬綠園先綠起來”“全民共建萬綠園”成了海口人民共同的心愿。
“屯昌林”“海航林”“北航園”“東匯園”……只要稍微留意,不難發現萬綠園里許多大石頭上都刻著愛心單位或企業的名字。記者從萬綠園管理處獲悉,一直到現在,很多愛心人士、企業和單位仍在為萬綠園的建設貢獻樹木、座椅等。在一片椰林里有許多植樹紀念的石碑,碑上落款的年限從20世紀90年代跨越到21世紀,不少外國人也參與了植樹。
現在萬綠園仍在升級改造中,改造時仍然保留著市民們幾十年來的“綠色記憶及情懷”,同時融入了現代元素,讓“綠”動起來,進一步激活人們對萬綠園的愛意。
萬綠園原先夜間景觀不足,園區夜間利用率不高。在改造夜景方面,萬綠園重點打造核心區燈光、通海廊道熒光路、觀海廊架燈光秀、落葉燈光谷、內湖駁岸燈光、西入口序列棕櫚燈光路、大樹夜景照明及基礎園路照明。主入口增加景觀特色燈架,提升入口形象,以特色中軸景觀加強主入口與水景觀的聯系性。
濱海大道實施“五化”后,站在萬綠園的觀景廣場,可欣賞海口最美燈光秀。馬路對面濱海大道南側一排高樓大廈上的燈光絢麗多彩,與景區內宜人景色交相呼應,為市民增加了夜景燈光觀賞點。
?
相關鏈接:
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透水人行道 養眼又養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