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干凈整潔,車輛停放有序,綠樹紅花相映,完善的公共服務,平添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出門沒多遠就能找到平價理發店、日用小百貨、快餐店,有師傅幫你修鞋、補衣服……這座花園式社區古樸中透著現代感,身處鬧市區的老社區居民,感受著安居樂業的美好。“日常的瑣事,都能在社區便民生活圈里解決,方便又舒心。”龍舌坡社區居民李慧玲說,背街小巷改造好,出行更加便利,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海口在加快推進城市更新“五化”先行中,始終堅持民本導向,聚焦居民生活痛點,改造提升社區硬件,不斷健全社區功能,建設便民生活圈,讓居民共享發展的成果。
記者 曹馬志
升級改造
一街一品一特色
6月14日,大雨過后,龍舌路雨水沿著青色石塊流進雨水箅子,干凈平坦的地面上難見積水點,新植樹木在雨水的浸染下更加綠意盎然。“一條‘糟心路’變身‘美加凈’了。”整潔舒適的生活環境,讓居民許芳有種“穿越”的感覺。
“一到下雨天,雨稍大點路上就積水嚴重。”在許芳印象中,以前這里還存在道路破損、路燈不亮、綠化率低、供電設施不完善、環境雜亂等困擾居民生活的問題。
龍舌路美化的墻面古色古香。見習記者 李天平 攝
背街小巷何以經受住暴雨考驗?龍舌坡社區居委會主任肖師孟說,這源于社區推動升級改造中將完善排水設施當作“重頭戲”,將質量關口延伸到各個細節,確保了背街小巷道路平整、無破損、坑凼、下沉,路沿石平整,窨井、水箅、框蓋齊備完好,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
肖師孟介紹,龍舌路在改造中精細優化社區環境,設置盲道;對沿街鋪面、門面不潔問題進行全面大清洗,重新統一噴漆;沿街鋪面統一裝修風格、統一更換招牌,路兩邊的店鋪招牌鑲嵌上朱紅色鏤空的“龍形”圖案,兩家店鋪之間隔離欄桿留白處點綴上梅蘭菊竹的墻畫。
記者了解到,海口在背街小巷升級改造中,許多社區的老街巷煥發了新顏。原來縱橫交錯的小巷長期以來疏于管理,淤泥漸漸堵塞了下水道,坑洼的路面改變了本該流往下水道的雨水流向。乘著背街小巷改造東風,老社區漸漸蛻變,排水不再是居民心頭的煩心事。在中山街道園內里社區,老社區用了不到4個月時間就穿上迷人的“新衣服”,徹底告別了雨天積水難消的過往。
“升級改造,不僅完善硬件,也注重文化內涵挖掘,老街巷洋溢濃濃文化味道。”肖師孟說,在街巷原有的風貌基礎上,挖掘街巷內在文化,因地制宜、靈活變通,通過有效的景觀改造方式著力提升龍舌路個性化空間,利用龍舌路綬帶狀的街巷形態,繪制以“龍”為主題的街巷墻畫,突出表現中華文化特色。同時,打造個性化、特色化布局,形成“一街一品一特色”的形態結構。
健全功能
便民服務“一站式”
對于社區居民來說,背街小巷的蝶變讓生活環境提檔升級,而社區功能的不斷完善,帶給居民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
6月14日,記者在龍舌坡社區綜合文化站看到,這里有電子閱覽室、圖書閱覽室、書畫交流室、多功能活動室等,有專人管理,按時開放。特別是每天下午周邊學校放學后,許多學生都喜歡到這里閱讀或做作業。
龍舌路和海府路路口干凈整潔。見習記者 李天平 攝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應該讓孩子們到社會實踐中去體驗、去創造,培養愛心和責任感。”肖師孟說。
“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各種服務,改造后的龍舌坡市場干凈整潔,不像以前又臟又臭。”說起龍舌路便民生活圈,今年70歲的老海口符明軒不禁豎起大拇指。走出家門不到15分鐘,就可以吃上早餐,找得到平價理發店,日用小百貨應有盡有,還有師傅修鞋、補衣服。
符明軒說,走個幾分鐘就能到社區居委會辦社保卡,社區網格員還上門幫忙跑腿。
“為了給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政務服務,龍舌坡社區專門建立便民服務大廳,設置了黨務、民政事務、計劃生育、社會保障等多個窗口,提供老年人優待證和社保卡辦理等12項服務,向居民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務。”肖師孟對記者說。
海口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堅持多措并舉促進民生服務,著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海玻路便民生活圈,投入18萬元建設秀中社區綜合文化服務站,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在社區晨練點設置體育健身設施,使居民在便民生活圈內也可解決健身、娛樂需求。同時,秀中社區推出“預約服務”“延時服務”和“上門服務”等多種措施,直接為轄區居民辦理有關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務事宜,提供門邊服務,居民足不出社區、15分鐘內就可辦結相關事務。
民本導向 便民圈成“幸福圈”
在“15分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中,海口堅持民本導向,引入更多新業態,豐富居民消費選擇,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一站式”的便捷生活。同時,引導流動攤販入店經營,優先安置轄區困難群眾,讓便民圈成為幸福圈。
6月13日上午,記者來到義龍橫路,入口處豎立著醒目的提示:龍昆上村便民生活一條街,這里也是龍華區“15分鐘便民生活圈”的示范點。該便民生活圈提供縫補衣服、擦補鞋等滿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數十種相關業態,可以輻射龍昆上社區、義龍東社區等周邊數千居民。
龍舌路的店鋪改造后充滿古典氣息。見習記者 李天平 攝
“龍昆上村便民生活圈鋪面不大但種類很多,且專門設置一些免費鋪面。”龍昆上村經濟社主任黃禮坤表示,這樣有利于集聚多樣業態,幫扶困難群眾,實現惠民利民。此外,每天都有專人負責保潔,有城管加強巡查,環境衛生保持得非常好。
海口在打造便民生活圈過程中,積極吸納流動攤販和低收入困難群眾,讓其入店經營。“以前我在附近擺攤,風里來雨里去,收入不穩定,現在的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特有成就感。”進駐龍昆上村便民生活圈的“謝一勺鹵味王”餐飲店老板謝華飛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期待。
讓便民生活圈變身流動攤販的“幸福圈”,龍昆上村便民生活圈并不是個例。青年路潮立方便民生活圈,以特色美食購物休閑街為中心,攜手周邊豐富的業態,服務周邊人口可達1.5萬人。據白龍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介紹,青年路和文明東路一帶原來是夜宵場地,馬路市場、占道經營亂象嚴重,去年以來,占道經營的現象得到了遏制,但夜宵攤點的減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民就餐不便。潮立方便民生活圈建成后,不僅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就餐購物休閑環境,也吸納了部分馬路市場經營者,為失業人群提供了就業渠道。
信息上網 手機輕點“圈”中游
打造便民生活圈的過程中,海口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將便民信息整合到線上,市民通過“海口城市管家”微信公眾號,輕觸手機屏幕,就可以快速找到所需服務。依托日益完善的“海口城市管家”網絡平臺,“15分鐘便民生活圈”在線服務越發貼心。目前可查詢的便民服務數據分為餐飲店、藥店、加油(氣)站、車站、碼頭、港口、機場、公交查詢、售票點、汽車租賃、停車場等45類,便民信息近10萬條,并在不斷更新中。“這個公眾號不錯,就像生活小助手一樣,讓我對周邊更熟悉。”市民李紅明說,通過微信公眾號中的《海口15分鐘社區便民生活圈》欄目,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他現在對附近菜市場、超市、便利店、餐飲店、美發店、干洗店、汽車修理店、藥店、面包房、健身房、家政服務、金融等如數家珍。
龍舌路兩旁的店鋪改造后整齊劃一。見習記者 李天平 攝
“便民生活圈建好后,不應是靜態的,需要適時動態調整。”對于便民生活圈的未來,李紅明希望街道社區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平時注意收集居民的相關便民訴求,同時定期召開居民座談會,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策于民、共建共享,推動便民生活圈不斷“進化”,完善便民業態,更好地服務于居民。
海口加強精細管理,保障便民生活圈持續良好運作。為了維護便民生活圈秩序,街道社區加強“門前三包”管理、整治,街道城管中隊加強巡查,對違反“門前三包”管理條例的店鋪加大處罰力度,確保店鋪經營有序;加強停車的規范和管理,街道聯合交警部門施劃停車線,盡可能提供停車位;加強監管力度,聯合食藥監、工商等相關職能部門,對便民生活圈的物業小區以及“兩小”門店等進行整治及監管,確保營業店鋪全部達標。
?
相關鏈接:
海口:一站式滿足生活需求 便民生活圈里市民的幸福生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