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藍天、綠地相映成趣。陳松 攝
走進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綠色盎然、魚兒游弋,水流潺潺、鳥兒歡鳴。在這里,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水蕨落戶在蜿蜒河道邊,原雞、藍胸秧雞帶著雛鳥在公園草叢中覓食,褐翅鴨鵑悠閑地在樹叢中“唱歌”,蜂虎在沙坡斷崖上忙著“生兒育女”,還有白額燕鷗在入海口處成群熱舞……
五源河,如今蝶變成完美融合生態修復與水利工程的濕地公園,為海口市民提供了一個優質的生態空間,營造出了一個亞熱帶生命景觀河流的國家濕地公園。從傳統的“三面光”水利工程到生機勃勃的濕地公園,五源河在經過一期工程修復后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水利工程及時轉型 建設城市濕地公園
五源河,源于海口市南部羊山地區,匯集了羊山濕地西部區域的地下涌泉、溪流、庫塘的水源后流入永莊水庫,再經永莊水庫曲折向北經秀英區西郊入海。據了解,五源河上游的永莊水庫及周邊大面積的火山熔巖濕地和灌叢沼澤區,是海口市市區內自然生態保存最為完好的區域,擁有城市內稀缺的動物棲息地和植被生境;河流中下游穿越海口市區西部直達濱海區域,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生態基礎。
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五源河原設計是按硬渠化水利工程建設。“三面光”的河道以及水工建筑物,對江河、湖泊以及附近地區的自然面貌、生態環境、自然景觀,甚至對區域氣候,都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2017年,市委市政府及時叫停五源河硬渠化水利工程,在遵循改善城市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原則下,按照“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設計,打造濕地公園。
這一觀念的轉變,是海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直接體現。在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建設中,將生態治水、河長制、灣長制、海綿城市和濕地保護恢復有機結合起來,避免了河道取直、河岸硬化、“三面光”工程等現象,通過連通五源河自然水系,恢復河道濕地的自然形態、增加河道岸線長度寬度、補種鄉土植物使得岸坡自然化,為水體凈化、水質改善、鳥類等生物的棲息創造條件,更好地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
藍喉蜂虎。馬亮亮 攝
多種小微濕地遍布
提供生存庇護場所
“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濕地資源非常豐富。”市林業局副調研員孔照元介紹,公園規劃總面積1300.58公頃,其中濕地面積958.39公頃,濕地率為73.69%。有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等4個濕地類及10個濕地型。在五源河濕地公園規劃區內共分布有野生維管束植物96科318屬427種,野生脊椎動物25目66科154種,其中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如紅原雞、褐翅鴉鵑、虎紋蛙等11種,更有多種植物是列入珍稀瀕危保護名錄中的物種,“尤為難得的是,在五源河的城市河段,還生存著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水蕨,這是城市濕地保護和城市生態修復的碩果。”
“我們按照生態化、海綿化理念建設濕地公園。“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陳松介紹,在建設過程中,五源河河道不僅打破取直禁錮,按照自然形態讓河道彎彎曲曲,水流順著河道蜿蜒前行。從視覺上,河道水多起來,不僅極具景觀美,水的緩慢流行也為魚類、藻類、貝類等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
經過一年多的建設,如今走進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河兩岸紅樹挺立、三角梅招搖,公園里遍布了生態草溝、生物洼地、青蛙塘、蜻蜓塘、綠色屋頂和沙丘-林塘系統以及昆蟲旅館等小微濕地,仿若走進了一個“濕地博物館”。
陳松介紹,五源河濕地公園不只是單單治理河流,而且還在旁邊精心打造了很多生態草溝、生物洼地等小微濕地。通過這些改造,它們不僅可以收集雨水、減緩徑流、清潔雨水、冷卻雨水,模仿自然的過程將雨水緩慢釋放回河流,讓河流變得更加清潔,還可以快速過濾積水,凈化水質,將雨水沖擊匯聚的枯葉、腐殖質等留在地表,變成植物肥料。這樣不僅為野生動植物及微生物提供生存繁育空間,為野生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也為鳥類、魚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庇護場所,對野生動植物的物種保存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現在可以明顯感覺到水里魚多了,岸上蜻蜓、蝴蝶等昆蟲多了,晚上來這里,一片蛙鳴聲。在這樣的生境下,前來覓食筑巢的鳥也多了起來,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充滿生機。”陳松說。
創造優良生態產品
打造城市耀眼名片
“這里空氣清新,景色自然,更難得的是在城區就可以看到不少鳥兒。”五源河的改變有目共睹,不少市民在棧道上、樹林下騎行、跑步、散步,對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紛紛點贊。
“西海岸的環境越來越好了,這段時間,在五源河出海口能連續看到白額燕鷗集群飛舞覓食的情景,真是太美了!”6月18日,海南觀鳥會會員耿虎告訴記者,來海口幾年了,之前在西海岸很難看到濱海城市那種大群海鳥飛翔的景象。
“就在今天,有攝影師在五源河發現了20多只栗喉蜂虎和7只藍喉蜂虎,每天觀察到的蜂虎數量都在不斷刷新。”6月19日,陳松高興地和大家分享著這個喜訊。他說,假如我們能夠為蜂虎等鳥類提供很好的棲息環境,吸引它們每年來五源河邊上繼續繁殖,這個地方將是一個很好的觀鳥點,也是海口市生態保護的科普宣教基地,對于提高市民濕地保護意識是一個很好的宣教場所。
“濕地在建設過程中,首先應遵循的理念是保護,然后對一些破壞的地方進行修復。”孔照元表示,濕地保護好了還不夠,還要進行適當的合理利用,這樣才能達到濕地利益的最大化。接下來,海口將繼續把濕地保護和修復工作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做好潭豐洋、響水河、三十六曲溪、鐵盧溪、三江紅樹林5個省級濕地公園的建設工作。此外,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海口還將建設新舊溝濕地鄉村公園,帶動周邊經濟發展,讓濕地周邊原住民享受到濕地的福祉。為了保護羊山片區濕地資源,合理利用和管理羊山濕地,海口編制了《羊山濕地多用途管理區總體規劃》,爭取為市民創造更多優秀的生態產品,感受“濕地入城”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濕地成為海口最耀眼的名片。
?
相關鏈接:
海口三角池實現美麗“蝶變” 成市民游玩好去處
美麗蝶變容顏改 一抹鄉愁思椰城
改造升級煥新顏 海口“城市客廳”迎蝶變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