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戶總量破4億 “迷倒”20%青少年
短視頻不能“短”監管(網上中國)
“海草舞”、“手指舞”、“抖肩舞”……對于經常瀏覽短視頻的網友來說,這些詞匯并不陌生。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成熟,以抖音、快手等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迅速崛起,改變了數億網民的使用習慣。對照之前風靡一時的直播行業,我們發現,如今的短視頻平臺和直播平臺有著諸多相似之處——同樣充斥著低俗信息,同樣培育著網紅經濟,同樣引起青少年沉迷,同樣需要重拳治理……
如今,直播行業已進入了行業調整期,人口紅利也開始逐漸消失。作為直播之后最被看好的“風口”,短視頻行業的春天能持續多久?一路高歌的短視頻平臺還有哪些隱憂?
“風口期”促高增長
短視頻,又稱短片視頻,是一種互聯網內容傳播方式,一般指互聯網新媒體上傳播時長不超過5分鐘的視頻內容。
隨著移動互聯網提速降費深入推進,以碎片化傳播為形式,融合技能分享、幽默搞怪、時尚潮流等內容的短視頻成為炙手可熱的流行元素。
《2018短視頻App行業分析報告》顯示,自2011年各類短視頻手機應用開始上線以來,短視頻行業一直處于高速增長狀態。2016年至2017年更是迎來井噴期,新上線手機應用數量高達235款。
短視頻市場的跨越式發展引來互聯網及資本市場巨頭們的大力布局。在擴大投資及網紅效應的刺激下,短視頻用戶也開始激增。《QuestMobile 2017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年度報告》顯示,2017年短視頻行業用戶已突破4.1億人,同比增長率高達116.5%。
巨大的用戶數量和流量意味著不菲的收益。據了解,短視頻行業的盈利主要依賴流量所帶來的廣告收入、電商模式以及打賞等用戶付費模式。比如今年3月,不少抖音上的百萬級粉絲賬號頁面開始出現購物車按鈕,點擊按鈕就可看到商品推薦信息,并直接跳轉到購買頁面。由于銷售額的迅速增長,淘寶還專門推出了抖音熱門款搜索和推薦。
“治低俗”須用重拳
在看似繁榮的市場背后,缺乏準入門檻、內容低俗化、自我審查機制難以有效規避風險等多重隱患也開始凸顯。
從今年3月開始,多家短視頻平臺成為輿論的眾矢之的。許多網友發現,在抖音、快手等主要短視頻平臺上,存在大量“未成年媽媽”、制假售假視頻、危險動作模仿等低俗有害內容。
針對愈演愈烈的輿論風潮,國家網信辦約談了火山小視頻、快手兩家平臺的主要負責人。隨后,快手、火山小視頻在各大應用商店被下架。短視頻平臺“內涵段子”也被勒令永久關停。
日前,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通報,今年以來,針對當前網絡視頻行業存在的突出問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會同屬地管理部門以約談、整改、下架、永久關閉問題產品等“組合重拳”開道,依法嚴肅問責了“今日頭條”“快手”等問題性質嚴重的視頻網站。一批短視頻和直播網站、綜合性視頻網站,紛紛響應管理要求,積極開展自查自糾,共封禁違規賬戶4萬余個,關閉直播間4512個,封禁主播2083個,攔截問題信息1350多萬條。
除了低俗內容,短視頻平臺其他違規亂象也花樣百出。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各類虛假營銷信息。
打開一些網絡紅人的短視頻頁面,各種品牌的衣服、鞋包、化妝品等就會映入眼簾。這些平臺,有的可以直接通過“購物車”按鈕引導網友點擊購買,有的則可進入微店頁面直接營銷。然而,假冒偽劣、三無產品、價格虛高等問題卻讓很多網友叫苦不迭。
記者通過快手平臺添加微信的方式進入一位網紅的微信朋友圈,發現其中每天都會展示各種名牌手表、服裝等產品,然而,這些產品的售賣沒有任何鑒定和售后保障機制,真假難以辨別。
對于輿論對短視頻平臺內容低俗、信息虛假的指責,部分人認為“技術中立”“算法無罪”,然而,更多的聲音表示,再先進的算法和技術,也需要價值觀引領。“算法的背后是人,算法的缺陷是價值觀的缺陷。”快手首席執行官宿華表示。
“防沉迷”成焦點
陜西西安一名8歲的男童因模仿抖音上“膠帶粘門”的整人視頻,導致6歲的弟弟絆倒摔傷;一少年因為沉迷“抖音”長達3個月,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甚至選擇離家出走……
雖然經過重拳治理,短視頻平臺上的低俗信息大幅減少,但有關未成年人沉迷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各種消息卻持續發酵,“放過孩子”的聲音此起彼伏。
日前發布的《中國青少年互聯網使用及網絡安全情況調研報告》顯示,當代中國青少年的“觸網”年齡提前,約有超過六成的青少年在6歲至10歲就開始接觸互聯網。其中,有20%的青少年表示“幾乎總是”在看短視頻。
杭州一位小學三年級班主任問卷調查顯示,全班34人有21人看過抖音,有4人還上傳過自己的短視頻。在濟南的類似調查也顯示,一個由37名小學生組成的班級里,看過抖音短視頻的就有21名,還有人錄制過短視頻。
這些數字都顯示,未成年人沉迷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已經成為具有普遍現象的社會問題。對此,抖音已經上線了包括時間鎖和內容過濾器在內的抖音管理工具,還設置了防沉迷功能:用戶單日使用時間超過2小時,系統就會自動鎖定,需要再次輸入密碼才能使用。
然而,記者打開抖音軟件,并開啟時間鎖功能后,雖然單日使用時間超過2小時就會被鎖定,但只要花30秒左右的時間卸載并重裝軟件,就能繼續使用。這表明,所謂防沉迷功能,能夠被輕易破解。
北京大學互聯網發展研究中心輿情實驗室執行主任奇樂表示,目前大部分短視頻平臺存在的問題是沒有準入門檻。游戲平臺至少有需要實名認證和設置未成年人保護機制,而大部分短視頻平臺即使不注冊也可隨時刷新觀看,這是對未成年人潛在傷害最大的漏洞。
如今,對于短視頻平臺低俗有害信息的監管已見成效。但“顯性”的低俗信息容易治理,“隱性”的易沉迷特性及消極主義、拜金主義傾向卻不易甄別和引導。
專家表示,短視頻平臺所引起的沉迷、麻醉效應,根本原因是互聯網主流文化的缺失。短視頻雖短,但監管不能“短”,這需要更加深入、精細的監管措施,以及對網絡優質主流文化的倡導。
?
?
相關鏈接:
模仿短視頻受傷事件時有發生 追求上熱門獲獎勵是主因?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