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搭上脫貧快車,多虧了政府和農墾企業的幫扶!”
6月24日一大早,海墾草畜產業公司(原澄邁縣紅光農場,以下簡稱草畜公司)職工蔡瓊勇,就在自家養豬場忙碌起來,看著生豬搶著進食的情景,他臉上滿是笑容。這座占地面積400平方米的養豬場,共養殖生豬244頭,承載著蔡瓊勇脫貧致富的全部希望。
蔡瓊勇說,這樣的畫面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今年42歲的蔡瓊勇因病致貧,為了改變命運,他曾嘗試養殖山羊,但由于技術不過關創業失敗。但他并未氣餒,希望再次創業,這一次他選擇的項目是生豬養殖。
然而,創業的本錢從哪來?對于早已花光家里錢治病的蔡瓊勇來說,有些束手無策。2017年,草畜公司旗下海墾和牛公司與澄邁縣福山鎮政府開展和牛養殖精準扶貧項目,通過“海墾和牛公司+福山鎮政府+貧困戶”的合作模式,蔡瓊勇等3名貧困群眾當年就獲得6000元分紅。
這6000元顯然無法支撐起蔡瓊勇的創業夢。正當他一籌莫展的時候,福山鎮紅光居相關工作人員主動上門幫他申請了創業擔保貸款,并協調當地供電所免費提供養豬場照明用電等;草畜公司在了解到蔡瓊勇的情況后,積極與海墾畜牧集團溝通對接,由海墾畜牧集團免費為蔡瓊勇提供生豬種苗并承諾生豬出欄后統一收購,還為他提供相應的技術服務。
“養豬場今年3月底動工,5月底完工,6月3日引進第一批生豬種苗,預計11月初將出欄第一批生豬。”蔡瓊勇激動地說。
蔡瓊勇的故事是墾地聯合開展脫貧攻堅的縮影。近年來,海南農墾從創建扶貧工作新機制、摸索扶貧工作新方式入手,突出產業扶貧重點,突顯墾地聯手新作用。
“墾區貧困人口扶貧工作移交屬地管理之后,海墾控股集團下屬各部門、農場公司、產業集團積極對接屬地政府扶貧辦,為貧困群眾爭取扶貧政策,探索墾地聯手幫扶新模式。”海墾控股集團農場事務部部長王綏文表示,新一輪農墾改革以來,墾區扶貧工作重點由“行政事務管理”為主轉變為“產業扶貧”為主,海墾將積極配合屬地政府完成墾區貧困人口的移交,切實履行好產業扶貧的主體責任。
在澄邁縣,當地黨委政府統籌推進農墾地區脫貧攻堅,鼓勵和支持貧困農戶參與或組建專業合作社,發展冬季瓜菜、熱帶水果、熱帶作物和家禽家畜等種養產業,推動墾區農業生產逐步實現規模化、品牌化和標準化,確保廣大農墾職工與全縣人民同步實現小康。
“墾區城鎮戶籍貧困人口脫貧工作已納入政府的扶貧計劃,實現統一部署、同步推動、同步脫貧。”澄邁縣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與此同時,海墾畜牧集團按照“政府扶持、企業運營”的合作方式,推進澄邁縣高山朗村整村脫貧工作。
在三亞市,海墾果業集團與三亞市海棠區政府簽署產業扶貧資金托管協議,從2017年開始,海棠區政府連續4年將三亞市每年下撥的102萬元產業扶貧資金,委托海墾果業集團經營管理。期間,海墾果業集團每年固定按照產業扶貧資金的8%給南田居20戶貧困戶分紅,貧困戶每人每年可以得到1600元的分紅。2017年11月,南田居20戶貧困戶56人已經實現整體脫貧。
在白沙黎族自治縣,海墾和牛公司采取政府投資、企業經營、貧困戶受益的模式,積極推進白沙和牛產業扶貧項目,不斷彰顯海南農墾企業的社會扶貧責任。
“打贏脫貧攻堅戰要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的積極性,實現政府、市場、社會互動和行業扶貧、專項扶貧、社會扶貧聯動。”王綏文表示,海墾控股集團將繼續以產業為抓手,以企業為支點,與屬地政府緊密配合,用活扶貧資金,提升脫貧攻堅的精準度與持續性。
(本報金江6月25日電)
?
相關鏈接:
海墾路地面糊膠市民需慢行 海口環衛工人正抓緊清理·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