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對面有生活垃圾,請及時清理”“請當班城管隊員過來處理亂停亂放車輛”……6月25日,伴隨著清脆的手機提示音,一個名為“天涯區嶺北社區網格化管理群”的微信群內,拍有垃圾的圖片信息顯示出來。不到1分鐘,群里相關人員回復接收任務的消息;不到2個小時,微信群里傳來已處理好的信息,并附上了照片。據三亞日報報道,三亞天涯區一社區創新推出的“指尖上的辦公”,極大提高了“創文鞏衛”的工作效率。
千頭萬緒,工作瑣碎,是城市治理的一大特點。街角停放的車輛,墻頭張貼的廣告,路邊亂堆的垃圾……面對如此繁瑣的城市問題,倘若僅僅依靠城市管理者,不僅難以及時發現、處理,還會導致問題反復發生,有礙社會文明、城市衛生。而該社區卻獨辟蹊徑,通過一個小小的微信群,網聚了全社區的力量,使人人都成為城市環境的監督者,讓環境治理更有針對性,更加及時高效。如此“互聯網+”的創新之舉,彰顯了治理智慧,值得借鑒。
當前,刷微信已成社會潮流,人們對微信群也早已不再陌生。人與人之間即便相隔萬里,只要同處一個微信群,便可即時互動交流。微信群的這一特性,恰巧契合了社會治理的需要。而關于社會治理,我們現在一直在著重強調兩個方面,一是群眾參與,一是“互聯網+”。這兩者如何落地?微信群恰好為我們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有效抓手。一個微信小平臺,凝聚了社會大力量,社會治理需要更多這樣的“群”策“群”力。
現實中,一些人總抱怨說,市民對公共事務關心不夠、熱情不高。而筆者以為,不是市民不關心、沒熱情,只是缺少參與的有效渠道。問題得不到反映,反映了得不到重視,試想,多次碰壁之后又如何能保持一如既往的熱情?所以說,讓群眾參與公共事務,關鍵在找到切實可行的方式方法。而微信群可操作性強,管理成本低,群眾接觸面廣,正是群眾參與公共事務、行使監督權的好平臺。
思路變,天地寬。日常久拖不決的問題,微信群一反映,2小時不到便解決到位,何以如此?正是因為問題有人反映,事情有人來做,效果有人監督。可以說,一個小小的微信群調動了各方積極性。筆者由衷期待,不管是社區管理,還是環境整治,抑或文明養成,都能有越來越多類似微信工作群那樣的群策群力。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