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今年端午節期間,媒體爆出微商在朋友圈售賣“三無”“養生粽子”,卻不乏并不清楚粽子真實來源的捧場者。微商的監管、維權問題又一次成為熱議話題。
       
     您當前的位置 : 社會新聞>

    為朋友“站臺”卻被“殺熟” 微商監管維權難題怎破解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8-06-30 09:52

      【焦點】“小圈子”買賣誰說微不足道

      日前,浙江臺州警方通報了浙江史上最大一起有毒有害“保健品”案破獲情況,涉案金額超16億元,扣押相關產品10萬余盒。更令人震驚的是,此前有超過4200萬盒“保健品”,已經通過微信朋友圈等網絡平臺賣出。而今年端午節期間,媒體爆出微商在朋友圈售賣“三無”“養生粽子”,卻不乏并不清楚粽子真實來源的捧場者。微商的監管、維權問題又一次成為熱議話題。

      根據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中國電子商會微商專委會、中國公司法務研究院等組織聯合起草的《微商行業規范》(征求意見稿)顯示,微商作為“互聯網+”的新形態自2014年正式出現,通過2015年和2016年的爆發式增長,已經發展成擁有3000多萬經營者的龐大經營體。但在微商發展成熟的幾年間,傳銷、詐騙、虛假宣傳等亂象層出不窮,有些微商甚至成為法外之地,消費者與微商從業者之間的糾紛不斷,公眾不斷呼吁加強微商監管。

      為朋友“站臺”,卻被“殺熟”了

      王夢涵是北京的一名白領,常常通過網絡購買護膚品。有一次在同學朋友圈中看到代購面膜的消息,其價格低于網店,她出于信任沒有咨詢就下單購買。面膜使用了一段時間后,王夢涵發現臉部有刺痛,面膜質地也和專柜不同,于是懷疑自己買到了假貨。“賣面膜的同學說刺痛是常見反應。我詢問貨源,她讓我放心,并推薦了其他產品讓我配合使用。”王夢涵不敢繼續詢問,更不能以假貨為由讓同學退貨,“總要顧及情誼,但再也不敢從同學這里購買化妝品了。”

      熟人,是微商發展的“基石”,朋友圈就是微商叫賣的“市場”。

      李薇從事微商已有3年,其所經營的網上水果店,業務已發展到全國各地,并有了自己的代理,而她的全部業務都來自于朋友圈。“我的顧客都是同學、同事以及熟人介紹。有時會拉上自己的朋友幫我‘站臺’。”

      研三學生畢紅麗就曾為朋友“站臺”。在其好友微店開張之際,為了支持朋友的生意,畢紅麗從店中購買了兩件衣服,總計600元。“到貨后發現,商品的樣式、質量與朋友圈圖片所示相差太多,衣服買回來便再也沒穿過。”

      即便對產品不滿意,畢紅麗還是“客氣”地向朋友表示喜歡,并作出積極評價,誰知朋友把她的“好評”截圖發送到了朋友圈給自己做宣傳。“被坑的不止我一個,大家都是信任這個朋友才會為她宣傳,可結果卻是被‘殺熟’了。”

      現在,畢紅麗一看到微商在朋友圈宣傳,她會第一時間選擇屏蔽。“朋友微店的質量都無從保障,對其他微商更不敢放心。”

      異地掛靠借證經營,平臺很難查

      3月9日,北京市消協發布了《2017年微商行業發展狀況調查報告》。報告顯示,由于制造售賣假貨成本較低,微商市場“三無”產品較多,“產品質量”成微商問題最大關注點。

      其中,美食類微商因其準入門檻低,食品安全問題時常為人們所關注。此前陜西一位網友在熟人的介紹下通過微信朋友圈買了一個千層蛋糕,蛋糕下單兩天后到貨,吃后身體出現諸多不適。該網友仔細回憶近期飲食,認為千層蛋糕嫌疑最大,但因無法核實而沒法維權。

      記者調查中發現,微信朋友圈中的美食類微商“無證經營”情況甚為普遍,消費者僅僅是通過賣家提供的文字、圖片接觸商品,安全、口味等無從保障。

      記者通過微信聯系了一名售賣盒子蛋糕的微商店家,詢問其是否具有《衛生許可證》等證件、如何證明自己的蛋糕是衛生安全以及蛋糕保質期等問題。該店家表示,自己是代理商,《衛生許可證》在生產廠家,并且自己經常食用該產品,安全問題大可放心。最終,該店家只是建議記者盡快食用,并沒出示相關證明。

      為了更好地規范食品類商品的管理,2017年9月,“微店”平臺制定了《微店食品類商家資質標準》,要求個體經營者提交《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食品流通許可證》等材料。

      不過,一位美食微店店主向記者透露,即便有些店鋪能夠出示相關證明,也不能確保衛生安全。據她介紹,美食店主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將微店掛靠在他人名下,利用他人的證件售賣產品。“可能店主人在北京,但是注冊地卻在云南,平臺很難查到。”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認為,微商之所以容易成為偽劣、“三無”產品的溫床,源于其賣家與買家“點對點”的交易模式。一旦假冒偽劣商品出現,監管者很難實時跟蹤、溯本糾源。

      “網絡再大大不過法網,微商再小小不過法眼。所以,我們亟須一部讓違法成本高于違法收益的法律出臺,以有效遏制微商制假賣假行為。同時,凡是在網上銷售商品的職業賣家,雖然沒有領取營業執照,但如果系長期持續地從事商品銷售服務,就應該辦理市場主體登記手續,僅僅靠平臺進行身份登記是不夠的。”劉俊海說。

      售后維權,“這是一個難題”

      從李薇的水果店購買水果時,她會提前告訴顧客店鋪的理賠標準。一旦水果運輸途中發生磕碰,出現壞、爛等情況,或是水果口味不對,李薇會依據損壞程度給予賠償,“做生意憑良心”。

      記者發現,朋友圈中的個人微商所提供的售后服務并無統一標準。消費者能否享受售后維權服務,很大程度上憑的就是微商的“良心”。

      此前,有媒體報道,山東淄博市民劉昕通過微商購買了一款減肥茶,對方承諾“無效退款”,而當劉昕真要退款時,卻被對方拉黑了。

      “找不到被告是微商售后維權中最大的難點。”劉俊海說,“消費者連商家的真實身份都不清楚,需要維權時聯系不到商家。”此外,微商糾紛維權成本高、收益低也為消費者維權增加了難度,因此此類維權常常進入死角。

      記者以從微商處購買了假貨,要咨詢維權辦法為由,撥打了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12315消費投訴舉報電話。工作人員表示“這是一個難題”。

      “這是當前的管理盲區。如果微商已在工商局注冊,則要到所在地工商局投訴;但若沒有注冊,情況就比較麻煩。”該工作人員提醒,通過微商渠道購買商品時,要選擇有平臺監管或是有擔保的店鋪,最大程度保留諸如聊天記錄、消費記錄等證據,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劉俊海認為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還需要各部門聯合行動,有效監管。“當務之急就是消除監管的真空地帶,應建立24小時、365天、全天候、全方位、跨部門、跨地區、跨產業、信息共享、無縫對接的互聯網市場監管合作機制,并讓相關法律法規真正做到落地生根。”對于消費者,劉俊海建議要“明明白白看廣告,認認真真簽合同,淡定從容存證據,依法理性去維權。”(曹玥)

    ?

    相關鏈接:

    海南女子做微商囤太多牙膏 強迫家人一天刷5次牙
    微信小程序成騙子幫兇? 微商減肥藥聊天模板1元
    違規微商賬號“解封”成生意:價格20到60元不等
    微商交易維權難、醫藥誤導宣傳問題突出

    ?

    相關鏈接:
    微商交易維權難、醫藥誤導宣傳問題突出
    違規微商賬號“解封”成生意:價格20到60元不等
    微信小程序成騙子幫兇? 微商減肥藥聊天模板1元
    海南女子做微商囤太多牙膏 強迫家人一天刷5次牙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曹玥] [編輯:李謝菲]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