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海口:生態治水激活城市記憶
——關注生態環境保護系列報道(三)
記者 曹馬志
傍晚的海口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夕陽西下,美舍河畔,一地暖黃,碧波染上一層暖色,放眼望去,水鳥振翅飛翔,碧波蕩漾光影漣漪,清水暢流奔向遠方。
生態治水,釋放惠民紅利。海口在加快推進城市更新中,探索創新水體治理體制機制,變“九龍治水”為“一龍治水”,采用自然積存、自然凈化、自然滲透的思路,全面系統地梳理上游下游、岸上水里、岸邊淺灘等各種因素的相互關系,以“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景觀提升”為主線,在全流域構建水生態海綿系統,打造水岸同治、藍綠交織的生態廊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水岸同治 東西湖變親水公園
地處繁華鬧市區的東西湖,曾是老城區重要的休閑勝地之一,深受周邊居民的青睞,但隨著清澈的湖水漸漸遠去,這里成了臟亂差的“鬧心地”,更是老海口的日常生活“痛點”。
“走在湖邊,經常飄來陣陣難聞的臭味,渾濁的水面上有時還會出現死魚,更是臭上加臭。”提及以前的東西湖,老海口陳玲不禁皺起了眉頭。
面對“沉疴”,海口堅持水體治理融入生態修復,全流域綜合整治,從源頭起步系統施治,水岸同治。重點建立了水循環系統,新建了泵站和日處理污水量可達2萬噸的一體化設備,實現污水循環利用,構建自然生態的和諧治水環境。目前,東西湖水體指標已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V類標準,局部區域甚至達到IV類。
為了提升水體凈化能力,增強水生態景觀豐富性,施工方在東西湖岸邊種植了多種水生植物,造型各具特色,點綴湖水景色。
“原來,高高的圍欄將湖水和人隔離開,彼此離得很遠,沒有親近性,體現不出水生態的魅力。”中規院建筑所工程師申彬利介紹,為了打造親水休閑空間,將原有毛石砌筑硬質駁岸進行軟化處理,改成了草坡入水,在安全水位線里種上水生植物,同時,將東西湖駁岸向后拓寬,完善濱湖步道空間,增加部分親水棧道,讓人與自然“親密接觸”。
修復文脈 留住濃濃鄉愁
海口在加快生態修復的同時,也在同步推進文脈修復,不僅讓清澈的水體重新回到人們眼前,也將流淌在人們記憶中的城市記憶激活,留住濃濃鄉愁。
在美舍河的蒼屹湖畔,有一處神秘石洞,石洞上“石室仙蹤”四個字清晰可見。這是水體治理中的意外發現,經過考古人員細心挖掘,“石室仙蹤”遺址得以重見天日,吸引全城的目光。
據市文物部門考古調查,“石室仙蹤”題詞于明萬歷年間(1608年),為福建泉州武進士海南副總兵鄧鐘的題字。目前,“石室仙蹤”被列為海口市首批城市更新示范性項目之一,被精心保護修繕,著力打造成美舍河畔的人文景觀。
在加快美舍河生態修復的同時,海口多舉措尋找美舍河“文化記憶”,通過文脈修復,留住美舍河的“鄉愁”和“記憶”。據了解,美舍河是流經海口10多條主要河流中文化底蘊最深厚,文物古跡遺存最多的河流。從南到北,目前現存古建筑遺跡有龍婆西湖廟、石塔村的文峰塔、仙人峒、府城古城墻和五公祠等,其他諸如明昌塔、關帝廟、文昌閣、大悲閣等已難尋遺跡。
海口正在依托美舍河之水,做活沿河文化,提高城市文化底蘊,讓市民游客在這里留下深刻的文化記憶,將美舍河打造成生生不息流淌的文化之河。
和諧共生 重塑“水城”風貌
海口自古有“水城”之稱,濕地面積達29093.09公頃,有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人工濕地等4個濕地類及11個濕地型,濕地率達12.7%。
不僅如此,海口濕地資源豐富,特點顯著。有中國首批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擁有全國連片面積最大、種類最多(36種)的紅樹林,被稱為“中國紅樹植物基因庫”;有獨具特色的羊山火山熔巖濕地,涵括了淡水泉、河流、洪泛區、沼澤、湖泊、池塘、水庫等濕地類型,堪稱“濕地博物館”……
為了筑牢生態防線,重塑“水城”風貌,海口多管齊下,相繼出臺相關的濕地保護修復規劃,建立濕地保護管理長效機制,還組建了國內知名濕地專家參與的“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成立市級濕地保護協會,建立起以海口市級濕地保護管理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區級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等為基本構成的濕地保護組織管理體系。
共筑濕地之城,共享生態家園。目前,海口濕地保護志愿服務已逐漸走向常態化,濕地保護服務隊日漸壯大,四個區有超過54支濕地保護志愿服務隊,初步統計,目前已有9000多名濕地保護志愿者。
?
相關鏈接:
海口:城市更新“五化”先行 不斷構建生態文明畫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