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熙畫像。陳光潤提供
陳錫熙故居全景。陳光潤攝
在樂東黎族自治縣黃流鎮主街上,車水馬龍,店鋪林立,讓人不由得感慨這個小鎮商業的發達。在當地人陳球的帶領下,從路口往南一拐,便進入一條狹長的小巷,穿過小巷,我們來到位于黃流鎮黃東村的陳錫熙故居。
陳錫熙故居也叫“拔貢坊”,是保存相對完整的兩棟一進合院,故居門樓、影壁、正屋、左右廂房、書齋等一應俱全。如果近前細看,可見窗欞雕花、雕梁畫棟,加上青磚灰瓦、凌空飛檐,都透露著歲月的印記。
陳球介紹,這里之所叫拔貢坊,是由于陳錫熙曾考中拔貢,在外擔任要職,成為家鄉名流,他自己也正是陳錫熙的曾孫。雖然故居仍在,但關于陳錫熙的生平事跡,保存下來的資料并不多,筆者經過多年搜尋,多方尋證,終于得以窺見這位樂東名流的生平風采。
陳錫熙參與創建的穎川書院老屋庭院。林芳華攝
北上求學廣雅
考取丁酉拔貢
據陳錫熙的墓碑記載,陳錫熙字純一,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月二十三日生于黃流中南坊(今黃東村),先后掌管瓊山縣儒學和瓊州府儒學,生前被朝廷誥授奉政大夫,官階五品。他于1918年逝世,到今年斯人已去一百年。
陳錫熙出生于書香門第,自幼勤奮好學。《崖州志》記載:錫熙之父陳毓麟為清光緒年間恩貢,弟陳錫鏡為宣統年間恩貢。陳毓麟是當時黃流村名氣很大的讀書人,陳毓麟聰穎好學,弱冠(20歲)能文,童試中均列首選,得食廩餼,光緒元年(1875年)考取恩貢生。
如今走入陳家老宅,雖然經歷歲月的洗禮,但仍能看出書香門第的一些痕跡。宅院的屋脊、檐墻、板壁、門樓、窗戶、門扇上都有筆墨丹青,或親自留筆,或請人作畫,飾以宅院滿目的楹聯、詩詞書畫,整座房屋沉浸于典雅的藝術氛圍之中,顯示出書香門第的獨特氣質。可惜1950年后陳錫熙故居的彩繪圖案、門樓、影壁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陳錫熙從小受到良好家教環境的熏陶,加上天資聰慧,嗜書勤學,學業長進很快,年過二十歲已考取秀才、廩生。隨著在科場中嶄露頭角,陳錫熙的文才漸為人知,他在崖州文壇的名氣也越來越大。
陳錫熙的曾孫陳萍影說,他的父輩曾聽陳錫熙最后一任妻子張氏回憶,成為廩生后,陳錫熙越發上進,但家鄉的讀書條件有限,無更多的良師益友,又無豐富的藏書,很難在學業上取得更大進步。求學心切的陳錫熙在父親陳毓麟的建議下,北上廣州,通過嚴格的考核,就讀廣雅書院。
廣雅書院是兩廣總督張之洞興辦的一個著名書院,當時能從邊遠偏僻的海南農村跋山涉水來到省城讀書的人寥寥無幾,就讀廣雅書院更是鳳毛麟角。
與舊時大多數讀書人一樣,陳錫熙亦視科舉為走向成功之路,然而他先后兩次參加鄉試都未如愿,但并未影響他考取功名的信心,反而更加激發他讀書的熱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年(1897年),三十六歲的陳錫熙在廣州參加丁酉科生員選拔,功夫不負苦心人,一舉考中,成為拔貢。
陳錫熙故居的斗拱和雕花。梁君窮攝
出任瓊府教授
捐修志書祠堂
1898年,陳錫熙赴京朝考,以廷試二等授瓊山縣學教諭一職,因傳播經史,教績顯著,后升瓊州府學教授。陳錫熙坐上府學的正堂,掌管瓊州教育事業,這是文職官員中的一個教職,相當于今天的教育廳長,且身兼重點中學校長。
瓊州府學教授作為一府學官之首,多是從進士或舉人中直接挑選任命,以拔貢出身能當任教授幾乎少見。據查,從宋到清,以拔貢身份擔任瓊州府學教授的只有陳錫熙一人。
陳錫熙除博通經史,教誨所屬生員、學校課試等事情外,他還深明大義,造福桑梓,設帳傳經,捐修志書,重建祠堂等,為民排難解紛可謂不遺余力。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陳錫熙雖在外地求學,但他心系家鄉各項事業。這一年,由他和其他一些當地名士發起創建黃流潁川書院(陳氏六房宗祠),六房位于黃流正中南坊,坐北向南,有門閘,四進室,中八角亭,邊有橫房,祠堂民國初期被借辦學校,1955年為黃二大隊辦公室。今天,仍可見潁川書院老屋位于陳錫熙故居兩三百米外的地方,只是屋瓦破舊,多有損壞。
光緒《崖州志》從成書至出版,因經費無著,幾近荒廢。光緒《崖州志》于庚子年(1900年)五月開局纂修,始于知州鐘元棣自捐廉俸百金。身在瓊州府學宮任職的陳錫熙,得知《崖州志》重修的消息,深受鼓舞,當時并不富裕的陳錫熙慷慨解囊,捐銀十個大元,為外出從政的士子作出表率,最后,在社會各界積極響應下,“集成巨款”,至辛丑年(1901年)冬書始纂就。
1909年,位于府城的瓊郡陳氏大宗祠年久失修,歷經風雨,祠堂有些部位已經破爛不堪,急需修繕,時任瓊州府學教授的陳錫熙聯合全瓊60多名陳氏親宗發起第一次重修倡議,并作為創舉人捐銀“壹拾大元”。
為學游歷四方
結交名流朋友
在陳錫熙故居中,存放著一塊石碑多年無人問津。擦拭蒙塵,可以看出,這碑主人為陳錫熙祖父陳儒英的堂兄弟——陳德參,但在其左側卻發現有廣東“四大狀師”之一的何又雄的落款:“高要縣教諭,愚弟何又雄頓首拜撰。”
何又雄,字淡如,廣東南海灣頭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生,曾任肇慶府教諭,后以孝廉設館省城龍津義學,開筵講課,授徒日眾,以書法、文章聞名于時。他閑暇時光涉獵繪畫,自饒風趣,人稱“怪聯圣手”“幽默大師”。與陳夢吉、方唐鏡、劉華東并稱為“廣東四大名狀”。
而陳錫熙自己的碑文,則是由丁酉科拔貢生吳應星書寫。吳應星與陳錫熙同年考取拔貢,同是廣雅書院畢業的同學兼摯友。吳應星一生鐘情教育,先后掌教儋州麗澤書院和文昌溪北書院,以經史實學授徒,人們樂于隨從求學,被譽為“經師人師”。吳應星書法水平高超,其字結構嚴謹寬博,點劃圓整,風格儒雅莊重,獨具一格,自成一家,遠近聞名。
除了這些好友,陳錫熙的姻親中也不乏當地名士。邢定綸,黃流佛老村人,光緒十一年(1885年)拔貢,曾任高州署石城縣學訓導。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州牧鐘元棣開局纂修《崖州志》,由張嶲、邢定綸、趙以謙共同編撰。
陳錫熙的墓碑。陳光潤攝
陳錫熙父親陳毓麟與邢定綸父親邢修愈均是州西六里的光緒恩貢生,常有來往,交情甚好。陳錫熙和邢定綸年齡相仿,從小認識,二人都是才華橫溢的才子,常常相約青山秀水之間,品酒和吟詩作賦,交流學問,相互欣賞、認可,最后成為莫逆之交。后來邢定綸的女兒嫁給陳錫熙第五個兒子陳兆新。
邢定綸于1909年病逝。收到消息后陳錫熙萬分悲痛,親自為其書寫墓志銘,撰述人為奉補“學部”(1905年設立)主事楊裕芬,以表哀悼。陳錫熙為邢定綸書寫墓志銘歷經百年風雨洗禮,至今保留完好。陳錫熙書寫的1024個楷字,俊秀妍美、清健飄逸,可以看出字體精妙,是優秀的楷書作品。
文本刊特約撰稿 陳光潤 海南日報 記者 梁君窮
原標題:瓊州府學教授、樂東拔貢陳錫熙: 一片愛心在桑梓
?
相關鏈接:
明代瓊州府學教授陳敬忠:裔孫多是杏壇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