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檢察院圍繞金融犯罪發布第10批指導性案例
股市名嘴“搶帽子”交易操縱證券市場獲刑
最高人民檢察院7月12日圍繞金融犯罪主題發布第10批指導性案例,包括朱煒明操縱證券市場案、周輝集資詐騙案和葉經生等組織領導傳銷活動案。最高檢副檢察長童建明介紹,金融犯罪案件高發多發,不僅破壞我國正常的經濟秩序,而且影響到我國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成為金融系統性風險的重要隱患。發布這批典型案例,彰顯檢察機關積極參與防控金融風險的鮮明態度立場。
在朱煒明操縱證券市場案中,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被告人朱煒明在擔任國開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上海龍華西路證券營業部證券經紀人期間,先后多次在其受邀擔任上海電視臺第一財經頻道“談股論金”節目特邀嘉賓之前,使用實際控制的3個證券賬戶,事先買入多只股票,并于當日或次日在上述電視節目中,對其先期買入的股票進行公開評價、預測及推介,于節目在電視臺首播后一至兩個交易日內拋售相關股票,人為地影響前述股票的交易量與交易價格,非法獲利75.48萬余元。2017年7月28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操縱證券市場罪判處被告人朱煒明有期徒刑11個月,沒收其違法所得,并處罰金人民幣76萬元。
朱煒明操縱證券市場案揭示了以“搶帽子”交易手段操縱證券市場的一種新穎犯罪類型。辦案檢察官顧佳介紹,“搶帽子”交易這個名稱起源于早期證券交易所內交易員喊價的動作,引申含義是指證券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公開評價推薦自己買賣或持有的證券,通過期待的市場波動取得經濟利益的行為。
“實施‘搶帽子’的人,總是事先打好了埋伏,對其推薦的股票,自己搶先買入,一旦股價上漲,在他人買入的當天,他就已先期賣出,搶了時間差,賺了利潤,把跟風買進的散戶‘套牢’。”顧佳說。
在周輝集資詐騙案中明確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或其控制人,利用網絡借貸平臺發布虛假信息,非法建立資金池募集資金,所得資金主要用于借新還舊和個人揮霍,無法歸還所募資金數額巨大的,應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以集資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周輝對投資人進行欺詐,建立資金池,直接違反國家相關規定。”辦案檢察官趙寶琦說,“周輝的行為不是互聯網金融創新,而是假借P2P外衣,實施的非法集資行為,而且是構成其中性質最為惡劣的集資詐騙罪。”
如何辨別網絡傳銷?在葉經生等組織領導傳銷活動案中,檢察官鄒利偉指出:“網上有人編了句順口溜,說‘入會只需把錢交,一拉人頭就回報,拉人越多層級越高’。符合這些特征的,基本上就可以判斷是傳銷了。”(記者盧越)
?
?
?
相關鏈接:
警惕股市“搶帽子”交易騙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