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李女士表示,自己在網購時經常會參考他人評價,尤其是帶有圖片的評價。不過,最近卻經常在評價圖片中看到“+V優惠券”“領券購物”等字樣,引導顧客在其他社交網絡添加好友。添加好友后,對方真的會給李女士優惠券,同時還會引導李女士在另一網站上搜索低價商品,甚至自己做“評價賺錢”的買賣。(7月16日《北京青年報》)
網購評價,應基于消費者真實的消費體驗,反映消費者對商品的真實意思。但如果有人給消費者一兩元錢,“購買”其評價權,要求消費者在評價時使用“格式文字”“格式圖片”,鏈接某些購物券或廣告,那么,消費者的網購評價就變成了別有用心的評價,就會跑偏,變味。
俗話說,無利不起早。一些商家之所以花錢購買消費者的評價,目的在于利用消費者為自己的店鋪或網站引流。由于這種評價多為虛構,且裹著評價外衣的廣告真偽難辨,有的廣告有夸大不實成分,對其他消費者容易形成誤導,進而影響消費體驗。另外,不少優惠券可以從一些網購商城直接領取,消費者根本沒必要舍近求遠,所謂的優惠券只是一個推銷的局。
據調查,網購評價交易已經形成了黑色產業鏈,僅記者搜索到的“收評價”社交群就達上百個,群內交易活躍,很多人在購物后直接與群主交流并撰寫評價,群主則“現結,直接打款”,在“收評價”貼吧里更是公然叫賣、明碼標價。網購評價交易體系分為普通用戶、代理、店長三級模式,存在拉人頭、發展下線以及上線根據下線人員數量提成等問題,涉嫌傳銷。顯然,網購評價交易擾亂了網購評價秩序,沖擊了有關禁止傳銷、禁止不正當競爭、禁止虛假廣告宣傳的法律底線。
消費者網購評價不能成為廣告媒介,更不能成為不法者藏污納垢的平臺。相關部門應加強關注與監管,嚴查違法行為,為消費者營造一個良好的評價環境。網購市場交易平臺也該負起管理責任,建立快速甄別反應機制,鼓勵商家積極舉報異常評價行為,從技術上對夾帶“廣告私貨”的網購評價進行刪除、屏蔽,并運用警告、降低信用等級甚至封號等措施,對消費者或購買評價的商家進行制約、懲戒。
當然,消費者更應認識到,這種評價的危害是相互的。你今天“賣評價”忽悠了別人,明天就可能在網購時受到別人“賣評價”的忽悠。因此,萬不可為了蠅頭小利,拿自己的評價權或者誠信做交易。(李英鋒)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