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舊州鎮成立產業扶貧服務隊
8名“土專家”進村“傳幫帶”
海口永群綠種養合作社的農戶在采摘睡蓮。據了解,海口永群綠種養合作社17戶貧困戶中,9戶持有合作社股份,每戶1年能獲得約1萬元的分紅;8戶在合作社打工,每戶1天的收入在130元左右。該合作社目前種植花卉的面積達400畝,以睡蓮和富貴竹為主,既美化了鄉村環境,也幫助了貧困戶脫貧致富。 見習記者 李天平 實習生 林福興 攝
記者18日從瓊山區獲悉,在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中,舊州鎮組建了由8名“土專家”組成的“田教授”產業扶貧服務隊,通過“依托身邊的產業、遴選身邊的能人、傳授身邊的技術、帶富身邊的群眾”的模式,破解貧困戶發展產業難題,真正實現從“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的轉變,探索出一條精準扶貧、產業扶貧“造血”的好路子,打造了一支活躍于群眾身邊的“永遠不走的扶貧隊伍”,為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舊州鎮按照“組織放得心、群眾信得過、產業興得起、技能過得硬、傳授聽得懂”五個標準,通過村(居)舉薦,實踐深入田間地頭觀摩聽課等多角度考慮、選拔,組建了一支由致富能手、脫貧戶等組成的“田教授”服務隊,并為8名“田教授”服務隊頒發了聘用證書。這個“田教授”服務隊雖然僅僅有8人,但有懂瓜菜、荔枝等技術的,有懂養蜂等技術的,有疑問的隨時都可以來咨詢,這些“田教授”會把技術培訓搬進農戶圈舍、搬進田間地頭,手把手、面對面進行技術“傳、幫、帶”。
舊州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貧困群眾想發展什么產業,“田教授”服務隊的“土專家”就來“教”什么產業。采取貧困群眾按需點單、鎮匯總下單、服務隊按需配單、培訓課后測評“三單一評”服務模式,真正實現精準對接、精準施策、精準滴灌,讓農村群眾“聽得懂、學得會”。“我擅長種植地瓜,現如今我的地瓜已經銷售到香港等地,我愿意把我種地瓜的技術分享給大家。”嶺南村致富能手王綏偉說道。
?
相關鏈接:
海口瓊山區提前完成2018年金融扶貧小額貸款年度任務?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