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務技能培訓的初衷是為了讓群眾通過高質量就業實現可持續增收。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應圍繞能就業、就好業做文章,防止剃頭挑子“一頭熱”,避免就業培訓“兩張皮”,只有這樣才能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如今,勞務輸出作為農民工資性收入的主要來源,已成為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年來,各地不斷加強勞務培訓力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但是,在一些地方,勞務培訓效果卻不明顯,出現了勞務培訓與群眾就業“兩張皮”、培訓數量與就業質量不匹配的現象。
數據顯示,在西部某勞務大省,每年輸轉城鄉富余勞動力500多萬人,但是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建筑、餐飲等門檻較低的行業,大部分進城務工人員掙的依舊是“辛苦錢”,而不是“技能錢”。與此同時,在貧困地區開展的勞務培訓中,出現了只注重培訓、不關注就業等情況,個別地方甚至搞形式主義、弄虛作假。
比如,有的培訓班教學條件較差,致使培訓質量不高,一所學校只有3臺挖掘機,每人每天上機實操時間不足10分鐘,如此培訓事倍功半;有的地方只注重技能培訓,忽視了群眾就業意愿,靠發放誤工補貼、紀念品等方式吸引群眾參加;有的培訓中,群眾不識字居然也能通過理論考試,獲得技能證書,甚至不去參加培訓也能得到證書;還有的地方盡管培訓內容多樣,參加培訓人員也能通過學習拿證,但培訓結束依舊待業在家。
勞務技能培訓的初衷是為了讓群眾通過高質量就業實現可持續增收,無論是重培訓、輕就業,還是重務工、輕技能,都不能很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因此,在勞務培訓中,應圍繞能就業、就好業做文章。
首先,防止剃頭挑子“一頭熱”。群眾才是培訓的主角,所以在開展勞務培訓時,要立足群眾需求,不能搞一廂情愿的灌輸式培訓。對于學習意愿強烈的群眾,要根據其自身實際和意愿,分門別類有針對性地開展“點餐式”技能培訓;對于自身動力不足、習慣了掙辛苦錢的群眾,改觀念比學技能更重要,扶志之后再扶智,效果更明顯。
其次,避免就業培訓“兩張皮”。從當前實際看,很多地方之所以培訓之后難就業,或者就業之后難增收,就是因為勞務輸轉的組織化程度低,就業服務保障體系不健全。很多群眾單槍匹馬外出闖蕩,對市場需求、政策法律、社會服務等了解不夠,致使收入難有保障,生活成本過高,有的甚至吃了“啞巴虧”無處訴說,看起來工資不低,但實際收入卻很少。
因此,勞務部門要建立完善勞務輸轉服務體系,不僅培訓扶上馬,就業還得送一程。在就業接納地建立區域服務機構,事前接洽用工企業開展訂單培訓,事中開展政策法律宣講實現穩定就業和生活成本最小化,事后建立維權機制保障務工收入“顆粒歸倉”。只有盯緊就業環節,才能交出讓群眾長效增收的“合格答卷”。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