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大清早,還沒到開門時間,延安革命紀念館外便排起了長隊,隊中有不少青少年的身影。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家長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將革命紀念館作為“延安之行”的第一站,他們希望孩子們能在革命圣地的旅行中收獲一些感悟與精神力量。近年來,親子游需求的上升助推了紅色旅游的熱度,游客年齡層從60后、70后向80后、90后、00后轉移。年輕人對紅色旅游的認同感越來越高,正在成為紅色旅游的中堅力量。
       
     您當前的位置 : 國內新聞>

    陜西延安:紅色博物館煥發青春氣息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8-08-07 10:22

    原標題:紅色博物館煥發青春氣息

      大清早,還沒到開門時間,延安革命紀念館外便排起了長隊,隊中有不少青少年的身影。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家長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將革命紀念館作為“延安之行”的第一站,他們希望孩子們能在革命圣地的旅行中收獲一些感悟與精神力量。近年來,親子游需求的上升助推了紅色旅游的熱度,游客年齡層從60后、70后向80后、90后、00后轉移。年輕人對紅色旅游的認同感越來越高,正在成為紅色旅游的中堅力量。

      始建于1950年的延安革命紀念館,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之一,它系統地展示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和陜北領導全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恢宏歷史。近年來,為了吸引更多年輕游客的關注,延安革命紀念館創新陳展形式,引入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等多媒體手段,使這座“老資歷”的紅色博物館煥發出新時代的青春氣息。

      從灌輸式展覽到體驗式展覽

      走進延安革命紀念館第一展室,耳畔傳來《延安頌》的悠揚樂聲,一幅《中共中央在延安和陜北十三年活動路線示意圖》徐徐打開,許多觀眾在這里駐足。來自福建漳州的林先生指著路線圖,給上小學、初中的兩個兒子講起紅軍經過萬里長征終于在陜北會師的歷史,孩子們聽得入神。“這種身臨其境的認知是鮮活的,以后他們在書本中學到這段歷史,一定會想起這次體驗。”林先生說。

      對軍事感興趣的男孩們一路趴在紅軍、八路軍使用過的各式武器前悄聲議論,直到走進直羅鎮戰役的“戰場”,他們驟然安靜,一下子被眼前逼真的戰斗場面吸引——這個場景結合了景、畫與多媒體演示,展示出中央紅軍與西北紅軍會師后取得的第一個重大戰役的勝利。背景畫描繪著直羅鎮的川道、遠山;地面塑形中有被炸的房屋、沖向敵人陣地的紅軍戰士等;投影機播放的畫面上紅軍與國民黨東北軍正在激烈戰斗,這樣虛實結合的立體效果令人震撼。

      “為了增強和觀眾的互動,我們在陳列設計中,力求讓歷史‘說話’,以期逼真地再現延安歲月。”延安革命紀念館副館長李曉劍說。他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對紀念館的陳列內容和形式不斷進行調整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在基本陳列中增設的直羅鎮戰役、延安城墻、延安新市場等這些模擬景觀和場景復原,綜合了聲、光、電的高科技手段,比起單純展示老照片和文字介紹,更有趣,能讓觀眾參與進來,將過去被動地灌輸式展覽轉變為觀眾積極主動地去體驗歷史的展覽。”李曉劍說。

      對此,講解員王園園深有體會:“許多學生游覽時都一路拿著小本認真記錄,但如果只跟隨講解,看展板和文物,難免會思想疲憊、不專注。而當各種模擬景觀出現時,孩子們會非常興奮,馬上走進去感受。”

      除了豐富的模擬景觀將展廳變得有趣,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令“穿越歷史”也成為可能。在延安革命紀念館二樓的播放大廳,來自西安的張女士一家沉浸在巨幕影片《記憶延安城》帶來的強烈視聽沖擊中,“很驚喜,我們好像走進了那個激情的紅色年代!”

      延安古稱膚施、延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但這一座只留在記憶里的老城,究竟是什么樣子?為了回答當代延安人對延安古城面貌的疑問,也為了滿足來自全國各地游客朝圣延安的心愿,《記憶延安城》將文史記載和圖片影像中的延安古城記憶碎片進行了搶救、采擷、拼接,通過全CG數字技術再現了1937年1月黨中央進駐延安城的場景、1938年11月延安城遭受日軍狂轟濫炸的場景以及其間軍民生活、學習、工作的場面。

      18分鐘的《記憶延安城》經過了4年的制作。“延安革命紀念館的環形巨幕大小是42米×9.6米,是普通電影幅寬的4倍,畫面景深倍數更大、畫面融合難度更大,這就對制作技術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人物、道具、特效的制作必須更為精細,資源量很大。”延安記憶環幕電影制作統籌王亮說。

      據統計,2017年,延安革命紀念館共接待觀眾332萬人次,達到建館以來的最高值;2018年上半年,接待觀眾達134.6萬人次。“觀眾數量井噴式地增長,讓人強烈感受到人們對延安這塊紅色熱土的向往。”延安革命紀念館館長張建儒說,“我們希望通過對陳列內容、表現手法、文物利用、形式設計的不斷更新和突破,把延安的革命歷史變成青少年更感興趣、更容易看懂的一幅幅鮮活‘畫卷’,幫助觀眾理解延安精神的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使觀眾得到精神洗禮,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超級鏈接的博物館

      記者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參觀的一個多小時中,就遇到了兩個“三代同游”的家庭。來自浙江杭州的徐先生64歲,他攜女兒、女婿和年僅5歲的外孫女來到延安,就是為了了卻他多年的心愿,看一看這個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地方。而來自安徽合肥的鄧女士一家7人出游,就是因為她年過7旬的舅舅一直有“革命情結”,所以全家出動陪他圓夢。

      已擔任講解員8年的李元蓉告訴記者,講解中遇到的很多觀眾都令她深受感動。“有一次講到新四軍的軍長葉挺,觀眾當中一位白發老奶奶駐足了很久不肯往前移動,我上前詢問才得知她曾是新四軍的后勤人員,她親眼見證了當時武器落后、彈藥緊缺的情況。”李元蓉說,“許多人都是不遠萬里來到延安的,也許一輩子只能來一次。”

      為了讓紀念館“觸手可及”,不再成為“一生只有一次的相遇”,延安革命紀念館與百度百科合作,將實體的紅色博物館搬到了網上,全國各地的觀眾可以更便捷地接觸紀念館,隨時隨地學習延安革命史及延安精神。足不出戶,點一點鼠標,就“走進”了線上的延安革命紀念館,不僅能通過虛擬漫游、高空俯瞰等方式瀏覽每一個展廳,還能一邊聽著錄音解說一邊用“放大鏡”仔細地觀賞展品。

      “走出博物館,走向線上的數字文物可以發揮很大的文化影響力。”延安革命紀念館研究室主任常成說,“這種線上線下同步的方式更大程度地實現了紀念館的社會職能,既進一步推動了紅色文化的傳播,擴大了紀念館的受眾群體,同時也為游客了解信息、安排出行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方便。”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提出創新革命文物傳播方式。融通多媒體資源,推進“互聯網+”革命文物,對革命文物進行全景式、立體式、延伸式展示宣傳,傳承革命傳統,弘揚革命精神。

      “我們的館藏文物共有32517件,是全國革命類博物館中藏品數量最多、面最寬、種類最多的紀念館之一。這些珍貴文物具有極高的展覽和研究價值。”提起豐富的館藏,延安革命紀念館保管部主任任紅如數家珍,“但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目前只能綜合各類文物的性質、特點及研究價值,選擇每類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共20件進行線上展示。”

      “目前我館上線的數字博物館離真正的互聯網化仍有距離,能概括性瀏覽展廳,但還不能完全滿足公眾對數字化文物產品的需求。”張建儒表示,“目前我們正在設計新的陳列方案,后期將在新改陳的展館基礎上打造一個全新的數字博物館,最大限度地豐富信息點,真正實現‘在網上參觀’,點擊到哪里都能很詳細地看和聽。”

      與此同時,“掃二維碼聽講解”等智能化導覽服務和具備多種服務功能的微信公眾號,也讓理想中“超級鏈接的博物館”離公眾更近了。館員柳欣辛向記者展示了延安革命紀念館微信公眾號的“玩法”:能點進“數字展館”了解博物館的歷史沿革和參觀路線,也能提前預約講解員,還可以一鍵查看天氣、訂機票酒店、看延安的美食攻略。“我們會不斷思索、改進,給微信公眾號增加更多服務功能,希望可以進一步利用新媒體與公眾互動。”柳欣辛說。

      打造革命歷史的生動課堂

      在紅軍長征的展廳內,小學2年級的毛熙惠正在講述一架長征時期的油印機的故事,這位“小小講解員”稚嫩的嗓音吸引了許多觀眾圍攏過來,大家欣喜地仔細聆聽著。講完后,觀眾用熱烈的掌聲回應,毛熙惠害羞地鞠了一躬,拿出觀眾意見本,請幾位叔叔阿姨給她的講解填寫意見。

      “‘小小講解員’志愿者培訓公益活動,是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優良傳統,已經持續進行了13年,這種方式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表達、應變能力,更是希望通過學習這段歷史,讓孩子們把胸懷理想、堅韌不拔的革命傳統繼承下來。”延安革命紀念館宣教部主任杜梅說。

      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規司司長饒權近日表示,要充分發揮革命文物資源在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獨特作用,而拓展社會教育覆蓋面就是一大著力點。

      “我們希望以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給他們提供有針對性的博物館服務。”杜梅向記者介紹,紀念館會定期舉辦“快樂學堂”,邀請延安的中小學生前來參觀,“我們在展館每個單元中提取一些精華的部分,在實物前給孩子們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比如在長征照片和示意圖前講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苦;在抗日戰爭時期制造的地雷、石雷、紅纓槍前講地道戰、地雷戰、兒童團的故事。”除了現場教學,還有帶領孩子們尋訪歷史足跡的紅色遠足活動,用“流動的博物館”的形式讓紅色革命故事走進校園。“這些活動能豐富青少年的學習生活,讓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就接受了革命傳統教育,希望更多中小學生走進博物館、愛上博物館、感悟到正能量。”杜梅說。

      延安市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馬東坡表示,為了緊跟“全域旅游”發展的新趨勢,助推“旅游+教育”的融合發展,延安市正在深入開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打造延安研學旅行品牌。馬東坡介紹,一批精心策劃的常態化文藝演出如《延安保育院》《阿良的長征》《黃河大合唱》等,成為中小學生學習延安革命文化、增添旅游體驗的重要載體;同時,延安市立足革命文化資源優勢,設計出“西北革命線”“長征落腳線”“大生產運動線”“轉戰陜北線”“知青歲月線”等精品研學線路,通過專題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激情教學等多種形式,延安光輝的革命歷史變成研學旅行的鮮活教材,延安遍地的紅色革命景區成為青少年培養家國情懷、感悟社會責任的生動課堂。

    ?

    ?

    相關鏈接:

    展現勞模風采 海南勞動模范風采展在省博物館展出
    中國探月科技與“月球博物館”特展在京舉行
    海南鸚哥嶺動植物博物館二期工程項目獲批
    “水墨國粹”藝術展海南省博物館舉辦 觀眾可免費觀展
    三星堆博物館跨界融合 “古蜀萌娃”表情包走紅

    ?

    相關鏈接:
    三星堆博物館跨界融合 “古蜀萌娃”表情包走紅
    “水墨國粹”藝術展海南省博物館舉辦 觀眾可免費觀展
    海南鸚哥嶺動植物博物館二期工程項目獲批
    中國探月科技與“月球博物館”特展在京舉行
    展現勞模風采 海南勞動模范風采展在省博物館展出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唐一歌 張哲浩] [編輯:金慧儀]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