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葉家鄉樹 濕地獨畫人
大學生在白沙門公園人工湖邊寫生。 見習記者 李天平 攝
8月8日,“綠騎海口·最美濕地”騎行活動從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發車,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為終點,騎行全程22公里,活動吸引了500余人參與。熱鬧的騎行隊伍,成為城市一道靚麗的風景。
濕地攝影大賽、濕地騎行活動、“紅樹林小衛士”自然科普活動、濕地志愿講解團……一年來,海口各界通過舉行多種多樣的活動,讓更多人了解濕地,愛護濕地。
海口從美舍河、東西湖、大同溝、五源河、紅城湖等周邊市民居住集中的內河(湖)入手,通過涵養水資源、保障水安全、營造水景觀等,多措并舉治理城市水體,探索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治理之路。如今,在海口,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家門,走向濕地,欣賞濕地美景,幸福掛在人們的臉上。
介入水體治理效果顯著
濕地,水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具有強大的的生態凈化作用,有“地球之腎”的美名。在海口32個水體治理過程中,濕地處理系統因其具有緩沖容量大、生態效果好、工藝簡單、投資少、運行費用低、凈化水質良好等特點,其身影隨處可見——鳳翔濕地公園八級梯田里植物搭配錯落有致,昔日“城中稀客”紅樹在河岸邊生根發芽,獨具特色的城市小微濕地遍布在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三角池3000多平方米的人工濕地承擔著水質凈化的“責任”……
“原來八級梯田不僅好看,還包含了那么多的專利技術在里面。”近日,家住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附近的市民周志鳳,在濕地志愿者講解員的介紹下,正確認識了八級梯田濕地。
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顏值高、內涵深,已成微信“朋友圈”的常客。八級梯田濕地是當之無愧的“網紅”, 一方面,將周邊每日0.5萬噸生活污水收集至濕地上方,分級跌水凈化,達到就地處理、就地回用的目標。另一方面,形成潛流、表流等多種濕地形態,可為微生物、兩棲生物、魚類群落提供棲息空間。
一名市民帶孩子游覽美舍河。 見習記者 李天平 攝
如今, 美舍河邊、五源河岸、鴨尾溪畔硬質堤岸已被生態駁岸代替,淺灘、束島散落其中,“海岸衛士”紅樹長勢郁郁蔥蔥,“凈污”水草根植水底……海口32個水體在改造渠化河道時,以自然修復為主,打破原有“三面光”束縛,通過退堤還河,騰出斷面空間,改造硬質的直立斷面為草坡入水的復式斷面,恢復河道自然彎曲形態。
我市城市內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取得較好成效——河道、濕地、景觀生態完美集合,保障了海口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延續性,讓城市水體安全、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