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蠶“田教授” 脫貧領路人
記者見到“田教授”何和銘時,他正在美蘭區大致坡鎮政府的二樓會議室里,聽取海口市扶貧辦領導部署下一步扶貧工作。
“脫貧工作是目前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散會后何和銘對記者說。
據介紹,何和銘2016年開始擔任美蘭區大致坡鎮昌福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以來,他帶領黨支部努力為村民辦實事,整合各方資源修鄉道打水井。在他的心里,最重要的是要為村民找到一條致富之路。
昌福村的荒地上種了大片的桑苗。王聘釗 攝
昌福村沒有河湖,水資源的缺乏制約了村里種植、養殖業的發展。何和銘和其他黨支部成員決定外出“取經”。2017年,村黨支部組織黨員、貧困戶等5次前往瓊中縣學習種桑養蠶技術和市場開發,后來又兩次前往廣東省徐聞縣學習種桑養蠶技術。外地學習期間,何和銘通過調研發現種桑養蠶產業有著良好的市場前景——瓊中當地村莊將撂荒地盤活種桑養蠶,每畝每年8000元以上的利潤讓何和銘眼前一亮,更加堅定了回村要走種桑養蠶這條產業扶貧路子的決心。
2017年10月24日,何和銘推動成立了昌福星光種養專業合作社,帶領農戶通過金融扶貧資金11.5萬元和土地入股的方式,形成規模運作,創造經濟效益。
何和銘到農戶洪福海家里查看桑蠶的生長情況。李天平 攝
何和銘在村委會和干部們一起填報扶貧材料。李天平 攝
今年6月8日,第一批養殖的16萬只蠶寶寶培育成500余斤蠶蛹,銷售收入達1萬余元。這是合作社收獲的第一桶金,也證明了種桑養蠶產業扶貧的可行性。在聘請技術員來村里指導的時候,何和銘也和村民一起學習技術,掌握養蠶的技術要領。6月19日,海口市美蘭區向各鎮推選的19名“田教授”代表頒發聘書,何和銘就是其中一個。成了“田教授”,何和銘更加接地氣,每天在田間地頭奔波,幫助村民查看桑苗長勢,傳授育苗知識,對常見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后定期組織各貧困戶集中學習解決。
目前,何和銘已經帶領合作社租下500多畝荒地種桑樹,昌福村及臨近村的貧困戶和農戶對種桑養蠶熱情高漲,預計兩年內種植桑苗將超過1000畝。
?
相關鏈接:
海口美蘭區脫貧戶當上“田教授”:致富有路“勤”為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