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8月16日消息(記者劉杰 通訊員張麗珍 吳一華 攝影報道)15日上午,受臺風影響,海口正下著瓢潑大雨,海口秀英區東山鎮城西村委會哩噉村村民黃基雄披著雨衣,來到承包的魚塘邊,走了一圈,確認沒事后,又急急忙忙穿過一片小樹林,沿著小道趕到不遠處的雞棚,棚子內除了雞苗還有一大群“新東西”——鴨苗。“剛賣了一批鴨子,共3300只,因為天氣原因虧了一點。前幾天我又進了一批鴨苗,現在大雨磅礴,天氣微寒,怕凍壞了鴨苗,所以我就把它們暫時安置在雞棚里。”抹去臉上的雨珠,黃基雄又抱起一袋飼料,為鴨苗們送上美味的“午飯”。
面前這個勤勤懇懇的男人,曾經是一名貧困戶。黃基雄兩夫妻有四個孩子,家中還有一位患有慢性病的老母親,一家七口依靠黃基雄散養一些雞、鴨維持生計,生活窘迫,2013年被東山鎮列為貧困戶。
黃基雄(圖右)向村民傳授養殖技巧。
“要想脫貧致富,就要勤勞肯干。”這是黃基雄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為響應政府整村推進計劃,城西村委會對哩噉村過去遺留下來的不規則的淺、小洼地進行清理整治,并用水泥圍起來作為魚塘使用,占地約28畝,為該村第二大魚塘。得知此消息,一直在外奔波的黃基雄,毅然回到家鄉,主動向村干部要求承包該魚塘用于養魚。在魚苗長大后,有想法的黃基雄還在村干部的幫助和擔保下,向銀行辦理了4萬元的扶貧小額信貸,用來購買鴨苗,放入魚塘與長大的魚苗進行混養,形成魚鴨混養的生態循環經濟。“2011年開始,我就一直四處奔波,在水庫里養一些魚、鴨等,收益不大,但積累了很多養殖經驗。”黃基雄說,付出就有收獲,2014年,他承包的池塘就有了“第一桶金”,賺了3萬多元。
嘗到甜頭的黃基雄,更加堅定了內心通過發展養殖業脫貧致富的想法。如今,黃基雄承包的魚塘一年養殖鴨約10批,每批3300只,年產鴨3萬多只;養魚約4萬條,魚種主要是羅非魚。在黃基雄的科學養殖和兢兢業業打理下,魚塘實現了100多萬元的年銷售額,年純收入有10多萬元,成功摘掉了“窮帽子”。
黃基雄正在喂養暫時安置在及棚內的鴨苗。
2016年,有了余錢的黃基雄,購置了一輛皮卡車,還在原有平房的基礎上加蓋了一層,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飲水不忘思源,黃基雄在政府的幫助下實現脫貧后,充分利用自己的魚塘養殖技術,不斷發展壯大自己的養殖業,同時還孜孜不倦地指導有意向的村民學習魚塘養殖技術,希望帶領村民一起奔上致富路。
由于農作物產量低,加上沒有其他經濟來源,城西村委會村民大都選擇外出打工維持生計。“大家都出去打工,我就叫他們回家來,在家里包池塘發展養殖業,不比外面賺的少。”黃基雄開始在思想上發動村民去進行魚塘養殖。因為大家對魚塘養殖不熟悉,黃基雄為有意向的村民提供了鴨苗、飼料等,還教授他們很多關于魚塘養殖的技巧。
徐光漢是黃基雄的同村好友,也是其中一位受益者。“之前我在外面打零,每個月平均不到一千元的收入。”徐光漢家中有一口荒廢多年的魚塘,面積達10余畝。在黃基雄的鼓勵下,他對魚塘進行了整修,并向黃基雄學習養殖技術,購買鴨苗和魚苗后,開始發展魚塘養殖。“如今,我每年都有數萬元的收入。”許光漢笑著說,經過多年打拼,家中經濟有了明顯好轉,他購買了一輛小轎車,還和其他兩個兄弟一起蓋起了新樓房。
2016年底,城西村委會31戶158人全部實現脫貧,目前處于鞏固提升階段。“在黃基雄的帶動下,村中很多村民都開始了池塘養殖,我們村干部也有了新的扶貧思路。”城西村委會駐村第一書記丁山說,城西村委會擁有26口魚塘,自然資源豐富,在原有光伏發電扶貧的基礎上,村干部們計劃發展集體經濟,將村中集體所有的魚塘發展養殖業,并聘請黃基雄為技術顧問。
“在魚塘養殖的鴨和魚,銷路都不成問題,大部分都已被提前預定了。”大雨還在下,黃基雄望著爭搶食物的鴨苗,臉上堆滿笑容。
相關鏈接:
海口龍華駐村第一書記周克乙:引項目促脫貧親力親為贏口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