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8月23日電(記者桂娟)因出土彩陶上繪有神秘星象圖案而被譽為“星空下的村落”的鄭州市大河村遺址,首次發現大面積陶器作坊區,發現陶窯76座,為揭開5000多年前陶器制作和紋飾繪制之謎提供重要線索。
“色彩絢麗、圖案豐富、繪畫手法高超嫻熟的大河村彩陶,是我國史前彩陶文化的一個高峰。此次陶器作坊區的發現,加上之前出土的彩繪石質顏料和眾多彩陶器,印證了大河村遺址持續3300年不間斷的發達制陶業。”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館長胡繼忠說。
新發現的陶窯集中分布在遺址東部,周邊發現由丟棄碎陶器堆積而成的灰坑226座。作坊區東邊有一條水溝,是制作陶器的水源處。
76座陶窯分為豎穴窯和橫穴窯兩種類型,均由火膛、火道和窯室構成。豎穴窯發現數量較少,陶窯結構不完善,火膛火力較小,不能完全控制窯室內燒制溫度和氣氛,尚屬燒制陶器的低級階段,為仰韶文化早期窯址。
橫穴窯技術成熟,發現數量多,是大河村遺址仰韶文化中晚期主要窯址類型。火膛容量大,可以調整火力控制燒制溫度,火道也延伸至窯室所有部位,使陶器受熱均勻、成品率提高,分散狀陶室面積擴大,陶器燒制數量增加。
5000多年前,大河村先民觀察太陽、月亮、星體的運行和變化,在絢麗的彩陶上,細致地描繪出太陽紋、月亮紋、日暈紋、彗星紋、星座紋等星象圖案——這是我國最早的天文學實物資料,比殷商甲骨文上的記載早2000年左右。
發現于1964年的大河村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國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為配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鄭州市考古研究院聯合大河村遺址博物館近期首次對遺址進行了最為全面和系統的勘探,新發現和確認遺跡點1037處,首次發現陶器作坊區、環壕,以及居住區、墓葬區、道路、灰坑、踩踏面、古河道等重要遺跡,完善了遺址范圍、布局、遺跡分布和地層堆積情況,確認遺址面積達50多萬平方米。
胡繼忠說,大河村遺址發現以來,已進行25次考古發掘,但發掘總面積不足遺址七十分之一。以后每年將對新調查出的重要遺跡進行考古發掘,并將發掘現場作為考古遺址公園展示的一部分。
?
?
相關鏈接:
人民日報點贊“鄭州老人暴雨中對弈”:象棋可以煥發新生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