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杭州市教育局再一次發布權威信息,發布杭州校外培訓機構“黑名單”完整版——杭州261家民辦培訓機構沒有開展文化課培訓資格。從去年12月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整頓以來,杭州對所有的培訓機構進行非常細致的摸排,并公布了首批白名單和黑名單,一些沒有達到辦學許可條件的培訓機構,限期整改(8月28日《錢江晚報》)。
年年曝光年年有,年年又有新的“黑機構”——近乎每個假期,各地的教育部門都會曝光許多無證“裸奔”的教育機構。為什么各個城市都存在這么多“黑機構”?
不必諱言,文化課輔導在當下應試教育體制中是剛需,先開起機構來再慢慢補辦“辦學許可證”以及其他市場監管部門、稅務部門的手續,已經成為許多老板的定向思維。如果監管不及時介入,無證“裸奔”的培訓機構只會越來越多。
培訓市場亂象橫生,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培訓機構自我感覺沒有必要去相關部門辦理手續。家長們為孩子交輔導班的學費,這個費用家長是不可能報銷的,也不會要求開正式的發票與收據,因此,培訓機構也就無需去辦理任何的證照。
作為監管部門,對于無證“裸奔”機構的泛濫,負有很大的責任。有些頒發證照者總是擔心發了證照后,“黑機構”成了“正規軍”,若出現什么安全問題,自己作為主管部門也難逃干系。在許多地方,還有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教育機構的屬性定義問題。有許多輔導機構,只是在工商部門注冊了“教育咨詢公司”“教育科技公司”;有許多輔導機構,則是在教育部門辦理了“民辦學校辦學許可證”,而民辦學校又分為“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兩種,這樣的結果就是,許多培訓機構,以注冊公司的形式取代注冊民辦培訓學校,注冊了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仍然收取高昂的學費。換言之,對于教育機構的監管,當下可能是“九龍治水”的狀態,最終的結果就是“無龍治水”。
資本進入培訓教育市場不是壞事,但對于民辦教育機構的監督也一定要到位。很難想象,在缺少監管的民辦教育市場里,會有多少不堪的事情發生。地方政府的監督應該盡快實現“多證合一”,在給出輔導機構一個合理的定性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監管,無證的機構必須接受整改并辦理合法手續,否則必須要停辦,有證的機構也必須要按民辦教育促進法接受嚴格監管,學費的價格、授課的內容必須要納入教育部門的管理。(王傳濤)
?
?
相關鏈接:
校外培訓教什么?怎么教?咋監管?——國辦發文為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解惑”?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