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族英雄吉鴻昌:恨不抗日死
走進河南省扶溝縣吉鴻昌烈士紀念館,“民族英雄吉鴻昌”七個大字映入眼簾,這是聶榮臻同志為紀念吉鴻昌寫下的題詞。已在紀念館工作10年的講解員張艷娜說:“每天都有群眾到紀念館參觀展覽,緬懷先烈,吉鴻昌烈士的精神不僅激勵著扶溝縣人民,他的事跡在中國廣為流傳。”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這是共產黨員、抗日名將吉鴻昌臨刑前寫下的氣壯山河的就義詩。
吉鴻昌,1895年出生于河南省扶溝縣呂潭鎮,因家境貧寒,只間斷地念了兩年書。1913年入馮玉祥部當兵,因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從士兵遞升至軍長。他為人正直,不畏權勢,人稱“吉大膽”。1930年9月,吉鴻昌所部被蔣介石改編后,任第22路軍總指揮兼第30師師長,奉命“圍剿”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但他不愿替蔣介石打內戰,對“圍剿”紅軍態度消極。
1931年8月,吉鴻昌被蔣介石解除兵權,強令其出國“考察”。臨行前,恰逢“九一八”事變,吉鴻昌發電報向蔣介石請命:“國難當頭應一致對外,愿提一師勁旅,北上抗日,粉身碎骨,以紓國難。”未得允許,遂環游歐美,發表抗日演說,尋求國際聲援。
1932年,吉鴻昌在上海“一二八”抗戰炮聲中回到祖國后,隨即聯絡與發動舊部,為抵抗日本侵略奔走呼號,并毀家紓難,變賣家產6萬元購買槍械,組織武裝抗日。1932年深秋,在北平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3年5月,在中共北方組織的領導與幫助下,以馮玉祥為總司令的抗日武裝“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在張家口建立,吉鴻昌任第2軍軍長、北路軍前敵總指揮兼察哈爾警備司令,率部進攻察北日偽軍,連克康保、寶昌、沽源、多倫四縣,將日軍驅出察境。
蔣介石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反誣同盟軍破壞國策,令何應欽指揮16個師與日軍夾擊同盟軍。吉鴻昌率部戰斗至10月中旬,彈盡糧絕而失敗,隨后潛往天津繼續從事抗日活動。
1934年,吉鴻昌參與組織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為主任委員,秘密印刷《民族戰旗》報,宣傳抗日,聯絡各方,準備重新組織抗日武裝。
1934年11月9日,吉鴻昌在天津法租界被軍統特務暗殺受傷,并遭逮捕,后引渡到北平軍分會。敵人使出種種手段,迫害逼供,吉鴻昌大義凜然地說:“我是共產黨員,由于黨的教育,我擺脫了舊軍閥的生活,轉到工農勞苦大眾的陣營里頭來。我能夠加入革命的隊伍,能夠成為共產黨的一員,能夠為我們黨的主義,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這正是我畢生的最大光榮。”11月24日,經蔣介石下令,吉鴻昌被殺害于北平陸軍監獄,時年39歲。
如今在吉鴻昌的家鄉呂潭鎮呂潭村,他生前建立的學校還存留下幾間校舍,新中國成立后曾作為村中小學,在這里就讀過的何國治老人回憶起父輩講述的吉鴻昌的故事時說:“吉鴻昌當軍長后回到村里不擺架子,對鄉親們很熱情,但說起公事,鐵面無私。”
81歲的唐貴知老人曾專門寫過講述吉鴻昌事跡的劇本,在他看來,吉鴻昌的愛國精神和教育理念最值得稱道。他說:“吉鴻昌將軍在抗日戰場上的英勇表現不僅鼓舞當時國人的抗日熱情,這種愛國精神也一直激勵著扶溝縣人民,他回鄉創立的貧民子弟學校,讓當地窮人家的孩子第一次上得起學,造福了幾代人。”
?
?
相關鏈接:
吉鴻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