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彰武探索互換并地改革 承包地細碎化難題有解了
土地細碎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從2017年11月開始,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探索互換并地改革,創造性提出“一變三不變”原則,通過把多塊土地并一塊、零散土地并整塊破解承包地塊細碎化問題,助力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阜新市彰武縣是遼寧省級貧困縣,章古臺鎮宏豐村是最窮的村之一。“之前想搞一個高產玉米栽培項目,需要150畝土地,跑了20多戶村民家,就因為兩戶不同意,這個項目最終沒整成。”村黨支部書記吳振生對記者說,“現在不一樣了,村東頭一塊400多畝的地原本分屬50多戶,互換并地后歸屬不到20戶。無論是種植收割,還是搞項目都很方便順當。”
在四合城鎮新房子村,村民李德興指著自家集中成一片的20畝花生地對記者說:“以前沒互換并地的時候,別人家種苞米咱就種不了花生,花生必須得通風。現在好了,都是大片了,我自己想種啥種啥。”
為徹底破解承包地塊細碎化問題,從2017年11月開始,彰武縣探索互換并地改革,把多塊并一塊,零散并整塊。
成了方、連了片,堅持“一變三不變”
土地細碎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以前彰武縣每戶農民承包的土地少的三四塊,多則十余塊。細碎化的地塊分布給農民帶來了諸多問題,如調減玉米種植面積難上加難、農機推廣磕磕絆絆、抗旱減災步履維艱等。于是,一些村民產生了互換并地的想法。其實,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明確提出: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引導農戶自愿互換承包地塊實現連片耕種。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明確:積極引導農民在自愿基礎上,通過村組內互換并地等方式,實現按戶連片耕種。
2017年初,彰武縣決定在前福興地鎮徐家村先行先試,春耕前完成5個村民組的互換并地工作,歸塊面積達到全村耕地的八成以上。
當年全縣遭遇春夏連旱,徐家村憑借并地整合優勢大獲豐收。村民發現,并地后耕種、澆水、收割都跟從前大不一樣了,就連買種子、化肥、農藥,也可以直接跟供貨商談價格,用機械耕地播種還能壓價了。
村黨支部書記馮景財算了一筆賬,并地后農機大顯身手,每公頃節省1000元種地成本;灌溉以后糧食豐產,每公頃增收3000元。
互換并地后徐家村的地塊少了,因地界模糊、莊稼擋光等引發的鄰里糾紛減少了60%。還有意外之喜,徐家村收回被占用的集體土地4000多畝,2017年流轉后村集體增收20多萬元。
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讓村民心服口服。
有了徐家村“打樣兒”,2017年11月22日,互換并地工作在彰武縣全面鋪開。在廣泛征求群眾代表意見、結合各村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彰武縣創造性提出“一變三不變”原則,即土地所有權不變、農戶承包地面積不變、30年承包期機制不變,變的只是把零碎地塊并成整塊。“一變三不變”充分尊重民意,等于給農民吃了“定心丸”。
為了確保互換并地工作持續、穩妥推進,彰武縣委、縣政府成立了4個互換并地指導組,并指派16名經驗豐富、工作能力強的黨員領導干部與各村屯干部共同走進百姓家中,走進田間地頭,在并地一線破解難題。
全縣各級黨員干部帶頭開展互換并地工作,帶頭領著村民逐地塊實測,帶頭交納承包費,帶頭拿出確權后多余的土地,充分發揮了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全縣24個鄉鎮全部制定了鎮村兩級實施方案或指導意見,每個鄉鎮首先選擇1至2個村先行試點,進而在其他村組鋪開。
隨著互換并地工作的扎實推進,特別是群眾自愿、依法依規、公平公正、因地制宜等一系列互換并地原則的深入實施,讓村民們放下了心中的疑慮,換地熱情高漲,甚至還有了新的思考。2017年末,徐家村的村民們又提出了“二次換地”,目的是繼續將地塊變大;在葦子溝鎮葉喇嘛土村舊屯,父子、親戚、鄰里之間自發“抓大鬮”,便于連片土地的統一管理,也為今后土地流轉、組建合作社奠定了基礎。
截至目前,全縣互換并地整鎮完成4個鄉鎮,整村完成56個行政村,整組完成889個村民組,累計完成并地面積97萬畝,由并地前的44.2萬塊合并成現在的12.4萬塊,涉及農戶5.4萬戶,人口19.6萬人。今年秋收后,具備條件但尚未開展的370個村民組將全部完成互換并地工作。
連了片,解開絆,農耕形式大變樣
互換并地,重點是一個“換”字,村民原有的土地面積一點沒少,所帶來的收益卻大不一樣。對于農民來說,互換并地不僅是地塊變大,而是改變了農耕形式。
今春以來,彰武不少村民開始自發平整土地,修繕農田灌溉設施。
四合城鎮新房子村村民王青春告訴記者:“以前我們家有20畝地,分為七八塊,村東南西北都有,從種到收把時間都搭在路上了。現在就兩塊,非常好管理。省下的時間我都用在管理土地上,管理好了,打糧多了,我的收入也就多了。”
在互換并地工作實施以前,像村民王青春說的這種情況在農村隨處可見。還有農民說,過去像這種只有幾條壟的地,自己干脆就放棄了。一來,幾條壟的地,只能用老舊的耕犁和鐮刀進行農作;二來,對于十年九旱的彰武縣來說,灌溉澆水需要不停地挪設備,費工費力不說,多打出的糧食還不夠澆地的費用。
互換并地的化零為整,不僅將農田水利設施最大限度地利用起來,降低了抗旱和生產經營成本,還提高了土地流轉力度,對村集體經濟建設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今年春天,在互換并地基礎上,彰武縣各鎮村組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酒用高粱、干鮮椒、西蘭花、豇豆等6大類68項訂單農業,涉及土地面積12萬畝;農民外出務工新增6000余人,釋放了農村勞動力;調動了農民建設農田基礎設施積極性,自打抗旱井1200余眼、修復廢棄水井1800眼;有效促進了生態建設,恢復造林地塊128塊、農田林網58條、面積4300畝;促進了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生產,加快大型農機具推廣使用,新增各類大中型農機具1400余臺套;激發廣大農民創業熱情,新增各類新型經濟組織320個。同時,連片的土地也便于流轉或入股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有了完整的大地塊,好的項目自然會來。例如,今年春天,千畝西蘭花種植項目落戶彰武縣雙廟鎮雙廟村;彰武縣熙釗源黑木耳養殖基地在四合城鎮大伙房村建了200個大棚,后期還準備再建100個,等等。(記者 張允強)
?
?
相關鏈接:
改良農耕方法每年可減排10億噸溫室氣體?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