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 題:發揮專業優勢讓金融扶貧見實效可持續
新華社記者李延霞
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手段,金融扶貧如何對癥下藥、精準施策,發揮金融的特有優勢,關系到脫貧攻堅的成效。
增強造血能力、引入風險分擔機制、加大金融知識培訓……在近日舉辦的2018金融企業扶貧論壇上,來自金融界、學術界的專家學者,結合自身實踐經驗,為金融扶貧建言獻策。
貧困地區要真正脫貧,需要有產業的支撐,是專家的一致看法。“產業扶貧是造血扶貧,通過扶持發展特色產業,提升貧困戶技術水平和勞動能力,能夠實現穩定的脫貧致富。”中國建設銀行公司業務部副總經理李冰表示。
據他介紹,截至今年6月末,建設銀行產業精準扶貧的貸款余額達到592.18億元,比年初增加113.69億元,通過產業扶貧帶動7.8萬貧困人口就業增收。
產業基礎薄弱、經營風險高是貧困地區的共同特點。對金融機構來說,資金既要放得出,還要收得回。為此,引入風險分擔機制,對調動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很重要。
“往年我們的扶貧基本是對當地貧困戶現金捐贈,但對企業來講這不具有可持續性。今年我們推出‘保險+期貨’這樣一種金融產品,投入資金近2000萬元,涉及7種大宗商品,旨在幫助農戶規避農產品價格波動可能會遭受的風險。”東證潤和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夏長遠表示。
專家表示,金融企業的創新能力比較強,為貧困地區量身定制接地氣的產品和服務,提升了金融扶貧的效率。
金融扶貧不僅僅意味著資金的投入。如何幫助金融基礎相對薄弱的貧困地區來利用好金融工具和金融政策,是金融扶貧的重要內容。
“我們了解到,一些貧困地區的干部和企業對資本市場不了解,一些綠色通道的政策怎么去落地是個問題。”方正證券扶貧工作部董事總經理阿孜古麗表示,希望通過加大金融知識培訓,讓更多貧困地區的干部和企業聆聽到資本市場的聲音,把政策紅利轉化為扶貧紅利。
金融扶貧,除了金融業的努力,也離開不制度的保障。中國農業大學農村金融與投資研究中心主任何廣文認為,當前金融扶貧的營商環境方面,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包括信用體系的構建、擔保平臺如何更好地為金融企業降低風險、財政資金和金融資金如何有效結合在一起等。
專家認為,當前是脫貧攻堅的關鍵階段,金融扶貧正在走向縱深和精準,多方合力將能助推金融扶貧見實效、可持續。
?
?
相關鏈接:
阿根廷請求IMF貸款馳援 以緩解金融困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