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獲點贊,有的人氣不旺
社區“長者食堂”開飯
老人希望有三味“調料”——好吃安全不貴
國興街道“長者飯堂”日前試運行。南國都市報記者汪承賢攝
近期,海口瓊山區國興街道開設“長者飯堂”并試運行,不少老人免費體驗后大贊既美味又便利。
實際上,此前海口多個社區的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設有餐廳向老年人提供餐飲服務。記者近日走訪了部分社區,發現老年餐廳多面臨經營資金不足、老人不來就餐等困境。
走訪中,不少老年人表示并不排斥“長者飯堂”,但希望實惠、安全和美味并存。
試行
國興街道“長者飯堂”獲老年人點贊
由瓊山區民政局和國興街道辦事處共同建立的“長者飯堂”坐落于國興文壇社區鴻波茶餐廳,今年8月31日開始試營業。
9月5日,記者在國興街道的“長者飯堂”看到,14位已登記用餐的老人在現場免費用餐。熱氣騰騰的飯菜,干凈整潔的就餐環境,讓前來就餐的老人連連點頭稱贊。50歲的陳興菊是一名特困人員,在這里享受免費的午餐,她說:“這里的飯菜清淡、軟爛,適合老年人口味。”
據了解,“長者飯堂”的菜式都是嚴格按照低油、低糖、低鹽的標準制作,符合老人易咀嚼、易消化并富含營養的用餐需求。
“長者飯堂”不僅會定期更換菜單,飯菜價格也低于市場價。據了解,報名到“長者飯堂”就餐的老人經街道辦等相關部門審核后,根據老人的實際情況確定就餐費用,一般每餐約需10元,對于低保、低收入等困難老人,所需餐費會更低。
據介紹,“長者飯堂”試點工作是完善居家養老工作的切入點,通過社區確定不同類型老人用餐人數,確保老年人能享受到安全、實惠的飯菜。“長者飯堂”探索建立以保障老年人助餐需求為重點,建立健全政府購買服務、企業有償服務、志愿者公益服務相結合,社區、個人及家庭共同推進的個性化養老服務機制。
國興街道“長者飯堂”獲老人點贊。南國都市報記者汪承賢攝
走訪
部分社區老年人餐廳人氣不“旺”
實際上,此前海口多個社區的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設有餐廳向老年人提供餐飲服務,但這些老年餐廳卻面臨不少困境。
“中心食堂開放近3年,但前來預約用餐的老人卻寥寥無幾。”海口濱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主管符女士介紹,餐廳配備了可供30多位老年人用餐的桌椅,還有比較完善的廚具,如今卻常常放空。
從事居家養老服務4年的符女士分析,老年食堂不夠“旺”,一方面是本地老年人更傾向于自己在家做飯。“另一方面,濱濂社區有很多老年人收入低,不愿意花錢來用餐。”符女士說,項目運營方目前綜合成本考慮,每餐價格為12元,包括一葷一素一湯,需要提前一天預約,由于資金原因很難再降低價格,有些老人認為還是不夠便宜,寧愿自己買菜做飯。
在海口港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小區老年人很多,該中心2014年就設置了餐廳,本來打算給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務,但很多老人不愿意來。“主要是他們家就在這里,他們更愿意自己在家做飯。”該工作人員說。
此外,由于老年人就餐需求不固定且量少,預約人數不穩定,導致成本升高。目前,有的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雖然每年有數萬元的補貼資金,但照料中心老年人餐廳并沒有專項補貼。
海口港社區老人餐廳人氣不旺。南國都市報記者王康景攝
意見
希望吃得實惠、安全、合口味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除了觀念問題導致部分老人不愿去社區老年餐廳就餐,更多人并不排斥老年餐廳,而是在于疑慮難消。
“我82歲了,和子女不住在一起,平時家里只有我們兩個老的吃飯。”住在海口港港西小區的劉阿婆每天都要到市場買菜,有時要穿過車流量大的海港路去港口市場,很不方便。聽說小區內的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未來可能要重整開設“長者飯堂”,劉阿婆很期待。“不知道食堂會有什么樣的飯菜,合不合老人的口味。”對于“長者飯堂”,劉阿婆也有疑慮。
“我擔心的是用油和食材等方面的安全問題。”80多歲的吳大爺說,目前自己獨居,趁著身子硬朗,他還是愿意自己做飯,但考慮到將來年紀更大些,做飯可能會成問題,那時自己確實需要這樣的“長者飯堂”。
也有老人提出,希望食堂能夠提供三餐,“如果只提供午餐,早餐和晚餐還得自己解決,‘長者飯堂’的意義就不大。”
“如果未來‘長者飯堂’建成,我會去試吃,看看是否優惠、安全和符合口味,再決定是否繼續用餐。”80歲的柯大爺說,他的說法獲得一旁多位老人的贊同。
?
相關鏈接:
海口美食故事:事易時移如野菜 苦盡甘來品人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