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和實體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汽車工業被喻為“宏觀經濟穩定器”,對相關產業具有明顯拉動作用。促進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引導車企通過創新驅動,圍繞市場需求,推出高質量的產品;另一方面要為消費者創造良好的汽車消費環境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日前發布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04.3萬輛和188.9萬輛,環比分別下降10.8%和16.9%,同比分別下降0.7%和4%,為今年以來第二個同比下降月份。不少人感到憂慮,如果接下來的“金九銀十”還無起色,今年車市將告別10多年的正增長。
這樣的看法似乎有些悲觀,但“車不好賣了”的確是不爭的事實。首先,我國汽車產銷基數本身已高。經過10多年的高速增長,去年我國汽車產銷已達到2900萬輛左右,這不僅遠超美國1700多萬輛的峰值,也比歐盟20多個國家之和高出不少。同時,不少一二線城市的限購政策,還制約了汽車產銷量的進一步增長。其次,部分消費者的購車能力被樓市擠壓。近年來,三四線城市房價快速上漲,相當一部分人將資金投入到樓市,擠壓了一部分車市的消費能力。
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和實體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汽車工業被喻為“宏觀經濟穩定器”,對上游鋼鐵、石化、橡膠、玻璃、電子和下游金融、保險、維修、旅游、租賃等產業具有明顯拉動作用,因而推動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筆者認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由產業創新和營造環境雙輪驅動。
一方面,要引導車企通過創新驅動,圍繞市場需求,推出高質量的產品。事實上,雖然車市總體不如預期,但并不是所有的車都不好賣。比如,7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萬輛和8.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3.6%和47.7%;今年前7個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同比增長85%和97.1%。進一步分析還會發現,并不是所有企業的車都不好賣。比如,今年前7個月,吉利汽車累計銷量達88.69萬輛,較去年同期增長約43%;奔馳在華累計銷量(含Smart品牌)達40.2萬輛,同比增長13%。這說明,沒有不好的市場,只有不好的產品和不善經營的企業,關鍵在于企業能否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
另一方面,要為消費者創造良好的汽車消費環境。截至目前,我國千人汽車保有量為140輛,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考慮到能源、環境和交通等因素制約,以及網約車、分時租賃等出行模式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中汽協、國家信息中心和清華大學等單位的研究團隊測算后均認為,我國汽車年銷量峰值應在4000萬輛至4500萬輛之間。這意味著,我國汽車年產銷量還有較大增長空間。
然而,目前一些城市的汽車限購政策制約了汽車消費。有統計顯示,目前八大汽車限購城市至少每年抑制了200萬輛的消費“剛需”,約占當年銷量的8%。盡管交通運輸部提出,各地要謹慎采取機動車限購、限行的“兩限”政策,避免“兩限”政策常態化,已經實行的城市應適時研究建立配套政策或替代措施,但眼下不少城市治理交通擁堵時仍然采取了“堵”的思維。
事實上,交通擁堵和環境污染并不能簡單地歸咎于機動車保有量過大。美國紐約機動車保有量高達1000多萬輛,日本東京的機動車保有量超過800萬輛,但其交通狀況和空氣質量卻明顯要好于我國一線城市。這很值得反思。汽車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如何更好地改進道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讓消費者買得起、用得起汽車并用得舒服,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也是促進汽車產業消費的一道必答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