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放在萬綠園急救安全屋的AED等其他急救設施。記者鐘圓圓 攝
9月12日,證監會發審委員李國春12日早晨在證監會食堂突然暈倒,由于食堂沒有用于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AED(自動體外除顫儀),錯過了最佳搶救時機,心臟驟停逝世。人們在惋惜的同時,也在思考著,海口有多少AED?使用率高嗎?會用的人多不多?到底難不難學?海口網(微信號:haikouwang2013)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走訪了海口AED的投放點以及各大公共場所,一探究竟。
救命神器投放量少 體育場館也空白
當心臟發生驟停時,AED能夠對心臟以放電的方式終止心室顫動,從而使患者恢復心臟功能,有效防止猝死。值得注意的是,AED可被非專業人員使用的,且使用者可以快速上手。統計顯示,每年我國突發心臟性猝死的人數超過50多萬。尤其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體育場所,更是危險高發地。
在海口,目前只有海口市120急救中心、美蘭機場、萬綠園急救安全屋、江畔人家小區急救安全屋、龍華區政務服務中心投放了AED,其中美蘭機場有11臺,120急救中心有1臺,龍華區政務中心有1臺,萬綠園和江畔人家小區各有1臺。最容易發生猝死的運動場館幾乎空白。
海口網記者在走訪龍華區的幾家民營運動場館時發現,別說是AED,連藥箱也難見蹤影。“我們只提供場地,不提供急救服務。”濱海大道附近的一家籃球館的工作人員表示,場館沒有急救條件,他們會提醒運動者看清注意事項,注意運動安全。
萬一有人運動中出現意外怎么辦?“我們提供義務性的幫助,打120急救電話 ,通知專業的醫護人員來搶救。”一家羽毛球館的工作人員表示,大家訂場地會比較關心價格、時間,有沒有場地,關心場館急救設施的人并不多,館內沒有配備醫護人員和急救設施,如果有擦傷、扭傷,可以提供基本的藥品,發生意外會第一時間幫忙聯系120救護車。
“觸電、溺水、運動等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心臟驟停,急救人員到達現場需要一定時間,在‘黃金4分鐘’內搶救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海口市120急救中心培訓科科長付杰認為,AED的投放一定要考慮機場、車站、學校、運動場館等人流量密集、容易發生意外的區域,但事實是,一臺AED市場價在2.5萬元到4萬元之間,且電池和電極片都有保質期,基本上兩三年要更換一次,民營的運動場所幾乎沒有安裝,個人購買也不現實,由政府投放在公共場所較為合理。
“急救微課堂”吸引眾多市民參與其中。(海口市120急救中心供圖)
市民不敢用不會用 “傻瓜式急救”受冷落
投放了AED的場所使用情況如何?9月12日下午,海口網記者走進萬綠園急救安全屋了解到,這里的AED自從2016年12月份開始投入使用以后就一直處于閑置狀態。而江畔人家安全急救屋內,除了部分業主和附近居民主動學習使用外,至今也仍未真正用于急救。海口AED救人的痕跡還僅僅停留在2014年美蘭機場投放之初。
付杰告訴海口網記者,心臟驟停病人早期85%~90%是室顫,治療室顫最有效的方法是在4—6分鐘內早用AED除顫,除顫每推遲1分鐘,存活率將降低10%,心肺復蘇與AED配合使用,是搶救心跳呼吸驟停猝死病人的最有效搶救手段。
海口市急救志愿者使用AED模擬機教學。(海口市120急救中心供圖)
“其實AED就是一臺‘傻瓜機’,機器有語音提示,使用非常簡單,關鍵時刻能救命。”海口市120急救志愿服務隊二中隊隊長胡文捷告訴海口網記者,與醫院專業的除顫儀不同的是,AED有自動識別人體室顫、語音提示操作的優勢,如果AED的城市布局理想,發現身邊的人發生心臟驟停,市民就可以到最近的地點獲取AED,非常安全有效。
可是為什么海口的AED使用率如此低?付杰分析道,長期以來,市民對醫生的依賴性很強,急救知識普及率不高,安全意識薄弱,對急救設施了解少,不懂用,更不會救人,不敢救。另外,海口公共場所AED投放量少,市民也沒有學習的心思。
AED的使用步驟。(網絡配圖)
社區AED將入海口 急救知識培訓覆蓋更多人群
海口2017年計劃在全市投放100臺AED,海口市120急救中心也在加緊普急救知識,讓海口人人會急救,急救為人人。“要想提高使用率,首先投放量要上去,如果AED像滅火器一樣普遍,懂的人自然會增多,也會得到更多重視。”付杰告訴海口網記者,10月,海口市120急救中心將會在和平南街道投放10臺AED,這也是海口首次投放范圍擴展到了街道。
付杰表示,擴大急救知識的普及范圍可以提高海口市民的知曉率,當AED投放時,市民會用才能發揮AED的真正作用。目前,海口的急救知識普及正走進學校、社區、企業、政府機關、社區等場所。“網上可以學習,線下學習可以在每周六到萬綠園的急救安全屋‘急救微課堂’來學習。”胡文捷提醒市民,AED的使用非常簡單,如果想要學習,可以在線上找到醫護人員的專業教學視頻,海口“急救微課堂”上也有導師利用模擬機教學,市民可以到現場學習心肺復蘇、AED的使用等急救知識。
付杰表示,學習專業急救知識,掌握必備的急救技能,可以在關鍵時刻施以援手。據悉,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表決通過的民法總則,對見義勇為行為進行了明確: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也將給AED的施救者賦予“見義勇為”的勇氣。
海口網9月14日訊
(記者鐘圓圓 攝影報道)
相關鏈接:
有了救人的AED你會用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