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提光纖理論 起初不獲認同
高錕1933年出生于江蘇省金山縣(今上海市金山區),祖父高吹萬是晚清詩人和革命家,父親高君湘是律師,另有一名弟弟高鋙。高錕于1948年舉家移居臺灣,至1949年遷往香港。
在香港,高錕就讀圣若瑟書院,中學畢業后考入香港大學,但由于他想讀電機工程系,港大當時未開設此科,于是遠赴英國,進入英國倫敦的伍利奇理工學院(現格林威治大學)。在英國留學時,高錕于舞會中認識后來的妻子黃美蕓,兩人于1959年結婚,婚后有一子一女。
1966年,高錕在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任職期間,開始研究利用玻璃纖維傳送訊號,發表過一篇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提出利用石英基玻璃纖維,可進行長距離及高訊息量的訊息傳送。
高錕的理論初時未獲認同,更有媒體嘲笑他“癡人說夢”。但他未有放棄,繼續研究及改良技術,至1981年第一代光纖系統面世,他亦因此獲得“光纖之父”美譽。在1987年,高錕回港出任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期間創立訊息工程學系,直至1996年退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