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至,海南組織了豐富多彩的中秋主題活動。海南人對中秋節到底有多深的感情?記者近日采訪了海南文化學者楊衛平,從海南的鄉間老井談到了海南人的中秋思鄉之情。
“通過翻閱不少古籍、方志,我們不難發現,海南人民對中秋節、對明月的情感表達和民俗傳統并不是那么豐富。總體來說,相比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在海南,特別是在古時并沒有那么濃厚的節日氣氛。”楊衛平說。
在他看來,古時海南人民之所以對中秋節不太重視的原因主要是氣候因素影響。“首先,中秋節所在的這個季節,海南的臺風比較多,自然氣候所導致的災害也較多;第二,從農作物的生長來看,古時候,在這個季節里,海南島上的農作物屬于‘青黃不接’的狀況,特別是瓊北地區的一些稻谷還未完全收割完。”正因如此,當我們翻看古籍時,不難看到海南民間關于中秋節的一些歌謠中會時不時出現有關“苦難”的表達。例如,海南當地氣象農諺中就有:“水浸中秋月,雨漚元宵燈”。
客觀的自然環境讓海南人對中秋節“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感覺”。然而,海南的包容與開放卻讓天上的一輪明月成為近現代海南人寄托鄉愁的具象載體。對思鄉之情的宣泄成為海南人與中秋節之間最不可割舍的“臍帶”。
“海南是一個開放的海島,無論是早些年還是當下,不少人選擇來到海南打拼。不僅如此,解放前,‘下南洋’的熱潮讓一批批海南人背井離鄉出外謀生。由此,中秋節對于來海南的人和離開海南的人都是一種盼望著團圓的精神向往。”楊衛平說。
楊衛平曾撰文專門分析過海南人對于“鄉愁”的表達。他認為,同是圓形的明月與村中的老井,是海南人鄉愁的具象符號。好似“大地的眼睛”,井讓人想到了飲水思源,想到了背井離鄉。海南的鄉村中都有一口井,故鄉的井中總是倒映著一輪滿月;井庭建設得也很好,是村里供大家交流的場所。很多鄉村的井也成為鄉村景觀,成為人們保留鄉愁的地方。
隨著城市的發展,街巷中的老井,有的井位于巷子中央,有的位于巷子頭尾,井庭邊上幾乎都有一兩張石凳或井圍,便于街坊茶余飯后聚聊東家長西家短,街坊因了井庭,市井的生活也就熱鬧了起來。
“海南人把地上圓圓的井與天上圓圓的月亮聯系了起來,成為這個海島上人們追寄思鄉的情懷。”楊衛平說。
?
?
相關鏈接:
子弟兵的中秋節:守護萬家團圓·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