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秀英永興鎮一大批貧困戶“觸網”轉型
網上售賣農產品 脫貧之后當“網紅”
“永興黃伯的山雞散養在自家果林園地,純天然好味道。”不久前,秀英區永興鎮儒昌村的電商脫貧戶黃忠海再次在朋友圈打出自己的廣告,隨附的是自家微店的鏈接,而光顧他微店顧客的回頭率達38%。
從一年多前的貧困戶變身如今的“電商網紅”,這是秀英區積極探索電商精準扶貧模式的一個縮影。該區在永興鎮全省率先打造首個鎮域電商扶貧中心和首個扶貧愛心集市,扶貧重在扶志與扶智,帶領貧困群眾走上一條電商發展的精準之路,如今134戶貧困戶通過開設微店“觸網”轉型,成功脫貧。
貧困戶摸索出“電商經”
“我們都為黃伯的成功轉型而高興。”永興電商扶貧中心運營負責人萬龍介紹了黃忠海的“電商成長”路,58歲的黃忠海之前一直在努力尋找脫貧之路,由于缺少資金以及沒有找到好的門路,全家一直未能擺脫貧困。受家庭貧困所拖累和困擾,黃忠海以前說話缺乏底氣,講普通話也不利索。2017年5月18日,永興電商扶貧中心舉辦第一期啟蒙班,黃忠海積極報名成為第一批電商學員。
永興電商扶貧中心不僅教貧困戶如何做電商,還幫助他們增長見識和脫貧致富的志氣,通過組織貧困戶參加創業大賽,讓貧困戶給貧困戶當“講師”,黃忠海曾多次登臺向村民傳授自己摸索出的“電商經”。黃忠海成為海口有名的“電商網紅”后,他自家的土雞與雞蛋供不應求,永興、長流、西秀及龍華區遵譚等鄉鎮的雞蛋都通過他的網店走出農家,銷往全國各地。當地蜂蜜大量上市,貧困戶銷售遇難題后,他又主動通過網店進行幫扶。
如今,黃忠海不僅將自己的電商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還“越玩越大”,他注冊成立了海口張海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帶動了10多戶村民一起抱團發展種植、養殖業共同致富,不久前他主動對接一家公司,引進山雞特色產業。去年底,黃忠海一家人均年收入超過6000元,甩掉了貧窮帽子。
“黃伯已從貧困戶‘逆襲’為永興的電商致富帶頭人,事實證明,只要轉變觀念肯努力,貧窮的帽子就一能定摘掉。”萬龍感慨地說。
“觸網”轉型惠及鄉鄰
通過永興電商扶貧中心這個平臺,貧困戶參與電商培訓覆蓋率達100%, 當地13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開設微店。通過精心培訓和手把手的幫扶帶動,貧困戶通過觸網電商、開設微店,成功實現轉型。
拍照片、拍視頻、當客服……永興鎮美梅村王愛月的微店經營得很紅火,僅一年時間,她微店的銷售額超過10萬元。誰能想到,一年多前,王愛月還是一名為生活發愁的貧困戶。
2017年6月份,王愛月初次接觸電商,在政府的幫扶下,當起了微店老板,成功脫掉了昔日“貧困戶”的帽子。不僅如此,王愛月還幫助周邊農戶開微店,帶領大家一同脫貧致富。
殘疾貧困戶林貽松養殖蜂蜜,銷路不暢,王愛月通過自家微店幫助他打開銷售渠道。林貽松說:“在月姐的微店,我家的蜂蜜每月能賣10多斤,一斤150元。”當地貧困戶馮學文的香瓜遇到銷售難題,通過王愛月的微店出售了1000多斤。在幫助貧困戶的同時,自己也賺了1萬多元。
去年永興、石山一帶檸檬大量上市,永興鎮昌儒村貧困戶吳小芳四處收購,幫助當地貧困戶及農戶銷售檸檬3000斤,以及木瓜、香蕉近2000斤。一個月的辛苦也為吳小芳換來了1萬多元的創收。
多種模式鞏固脫貧成效
通過電商扶貧,打通了農產品進城和農業生產資料下鄉的雙向通道,切實解決永興鎮貧困群眾過去“難賣賤賣”“買難買貴”問題。貧困戶學會了電商經營模式,當起了網店店主、做起了網紅直播,從過去雙手拿鋤頭轉變為一手拿鋤頭、一手拿手機;從過去走街串巷叫賣,轉變為用手機操作買賣,實現“賣得出、賣得快、賣得好”,從而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起擺脫困境的斗志和勇氣,思想上從 “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逐漸改變了窮困面貌。
據介紹,為確保脫貧成效,讓脫貧群眾不返貧,永興鎮利用“創業扶貧”“用工扶貧”等模式,以電商扶貧手段助力“精準扶貧”戰略實施。著力把永興鎮貧困人口作為電商知識培訓、基地勞務用工、合作社入股的優先對象,通過扶持電商創業與穩定就業等途徑幫助貧困人口脫貧。
記者從永興電商扶貧中心獲悉,該中心2017年6月3日正式運營,截至2018年7月30日,永興電商扶貧中心已在線上銷售總額超過1.45億元(2018年海口火山荔枝1.2億元)。帶動貧困戶銷售超過360萬元,其中38戶銷售額超過6萬元。
?
相關鏈接:
海南發布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 明確脫貧攻堅目標
海口市研究討論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等事宜
海口瓊山區雅秀村脫貧戶蔡汝東——勤勞肯干學技術 多元發展摘“窮帽”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