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小漁村蛻變生態都市社區
改革創新的魅力,在深圳壩光的變化上體現得更為具象。
“我是第一批搬進壩光社區(安置區)的村民,以前的工作都是‘上船下海’,去醫院看病坐車要20多分鐘。現在搬進來之后交通也方便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在家門口就可以看病檢查。”今年正好40歲的壩光社區村民何偉鋒說。
壩光原址位于大鵬半島東北部大亞灣畔,東南毗鄰大鵬灣,北部與惠州大亞灣開發區接壤。由于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改革開放30多年來,沒有一家工業企業進駐壩光,居民們以打魚、種菜為生,產業結構十分單一,這造成了壩光集體經濟薄弱、居民收入很低的狀況。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2007年壩光實現了整體搬遷,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升壩光居民生活水平。在政府主導之下,壩光居民積極配合,目前已完成98%的壩光整體搬遷工作。
壩光社區黨委書記林吉祥用“洗腳上岸”生動形容當時的情形。據他介紹,搬遷后,壩光社區居民集體收入和就業率大大提高。現有物業約9萬平方米,2016年,集體經濟收益約1100萬元,人均分紅4733元。目前,壩光社區工作站總建筑面積1.8萬㎡,綜合樓功能齊全,配套完善,內設有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活動中心、社康服務中心、拆遷安置展廳、商場、郵電局、銀行等,是集辦公、商業、醫療、文化教育、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服務設施。如今,壩光社區700余戶原居民不僅改變了居住環境,家家戶戶也從此進入小康社會。
壩光社區(安置區)村民何偉鋒接受記者們采訪。張國勤 攝
“我現在的房子是170平,就在那邊,非常方便。”何偉鋒指著整齊劃一、環境優美的高層小區樓房對記者說。
記者在小區里看到,健身設施、分類垃圾點等一應俱全,綠樹成蔭,鮮花盛開,與一般的生態都市社類似,甚至在智能化等方面更優。
此外,社區的教育、醫療等方面配套設施也都日漸完備。社區南面的人大附中深圳學校,包含九年一貫部和高中部兩個校區。深圳市大鵬新區醫療健康集團也于去年進駐社區,為社區居民帶來更加方便的健康服務。
而在壩光舊址,深圳國際生物谷壩光核心啟動區的改造正如火如荼地進行。2013年,深圳市政府明確以壩光為核心啟動區建設深圳國際生物谷,形成“西有前海、東有壩光”的雙引擎驅動發展格局。包括壩光在內的9.51平方公里區域,成功納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范圍,未來,這里將探索低成本、低沖擊、低碳綠色的新型開放模式,打造深圳未來城市開發建設的新樣本。
壩光社區(安置區)環境優美。張薇 攝
英國《經濟學人》曾評價:“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實踐是經濟特區。全世界超過4000個經濟特區,頭號成功典范莫過于‘深圳奇跡’。”
走進深圳的基層、鄉村、企業,會更加理解奇跡帶來的巨大變化。
中國改革開放蛇口博物館里,記錄著先輩在熱土上揮灑的汗水,以及奇跡背后勤勞的智慧、改革創新的精神;
甘坑客家小鎮的落成,突破了特色小鎮同質化的迷局,逐漸成為“旅游+文化+城鎮化”的示范點,走出了自己的獨特發展之路,也有望為其他城市及地區提供參考;
壩光社區里,何偉鋒這樣的居民們閑暇時可以閱讀,還可以打乒乓球,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很方便去到市里,休息時經常去香港轉轉,昔日漁民樂享小康生活。
如今,行駛在深圳街頭,摩天高樓鱗次櫛比,城市環境優美舒適,風馳電掣的高鐵連接香港……歲月變遷,滄海桑田,深圳在改革開放的大道上依然闖勁十足,闊步向前。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