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又名五邑,被譽為“最美僑鄉”,這里不僅有開平碉樓、小鳥天堂等聞名中外的風景名勝,也有新會陳皮、古井燒鵝等美食,讓每個華僑華人都魂牽夢縈。站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時間點,9月28日,“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網絡主題活動廣東行第二站來到了江門,來自中央及地方的30多家媒體深入走訪,從一個個普通人的口中,近距離探尋“最美僑鄉”的幸福密碼。
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員工:老一輩華僑的家國情懷令人感動
廣東江門古稱五邑,素有“中國第一僑鄉”之稱,人口400多萬,在海外的華僑卻達500多萬,分布在世界107個國家和地區。
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是展示五邑華僑歷史文化和推進江門市文化名市建設的重要載體。館藏華僑文物包括華僑銀信等實物和史料30000多件,書畫等文物3500多件,定級文物紙700余件,其數量在全國華僑博物館中最多。
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內的華工群像。張薇 攝
走進博物館,博物館宣教文創部主任蔡曉敏就充當了記者團的講解員,用富有激情的聲音帶領大家走近這段歷史。“燕雀喜,賀新年,爹爹去金山賺錢,賺得金銀成萬千,返來起屋兼買田?!闭桂^墻上的一曲華工歌謠,被蔡曉敏用廣東方言悠揚地唱了出來。
然而,夢中的金山并不是想去就能去,即便熬過了太平洋上的風吹浪打,也未必能通得過移民官近乎苛刻的盤查??吹秸桂^展出的一份“口供紙”,長達兩米有余。發黃的紙上用廣東方言列出了近百個問題,包括:“你是哪里人?”“你來這里干什么?”如今,這份“口供紙”靜靜地攤開在玻璃展柜里,昔日它則被攜帶在那些華工的身上,反復被他們默念背誦。
一本毫不起眼的勞工日記,詳細記錄著老華僑在國外艱苦奮斗的點點滴滴,以及他們憂國思鄉的心情。
博物館展出的彼時美國華工所持的大清國護照。張國勤 攝
博物館用聲光電和大量的實物、圖片、文字,生動地展示了江門華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打拼以及投身祖國的英勇身姿。環顧館內,觀眾有的放緩腳步,有的在圖片展前凝神靜思,有的還發出感慨“血濃于水,說的就是他們吧?!?/p>
蔡曉敏說,自己也是受華僑華人愛國的故事感染,才選擇做這份職業,為了講好他們的故事,她空時還翻閱了很多資料,進館時唱的那首民謠,就是她輾轉很久找當地老人們學習用方言吟唱的?!斑@些華僑飽含著對家鄉對祖國深沉的愛,他們的堅定、堅守,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也是這座城市最重要的精神內涵,希望把他們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p>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