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正確知識 講求通俗方式 使用親民渠道網絡辟謠,三招擊中“命門”
住院超15天不能醫保報銷,私人診所買小孩當活教材,走街串巷的充氣城堡是偷孩子的陷阱……日前,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發布近期熱點謠言盤點,一則則近期熱轉盛傳的謠言赫然在列。
當前,一些網絡謠言翻新伎倆,謠言辨識難度不斷升級:有的杜撰驚悚夸張表述,多種套路演繹“舌尖謠言”;有的拼接真實視頻、移用新聞圖片,冠以虛構情節混淆視聽;還有的一味追求流量惡意炒作,甚至形成謠言傳播產業鏈……
應對網絡謠言新伎倆,須拿出新對策,添加“快捷鍵”。近日,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召開專題評議會,針對造謠傳謠等失信行為剖析成因危害,探討治理舉措。與會委員們認為,打擊網絡謠言亂象,應加快構建綜合治網格局,壓實互聯網平臺責任,提升網民媒介素養,共同培育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氛圍。
套用模板 標題驚悚
警惕“舊謠新編”
從“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到“低鈉毒鹽”“活吃蝌蚪治病”,“舌尖謠言”打著食品安全提示的幌子,配以“中毒”“致病”等聳人聽聞的標題,套用反復出現的模板,屢屢“舊謠新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報告顯示,在各類網絡謠言中,食品安全謠言占比達45%,位居第一。
《2017年食品謠言治理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7月,中國健康傳媒集團食品藥品輿情監測中心謠言數據庫,已積累謠言及辟謠數據超過5萬條。其中,2017年與食品謠言相關的信息達1.7萬余條。
“食品安全話題靠近公眾日常生活,共享度高。這一領域的謠言擴散成本較低,加之一部分人因個別食品安全問題觸發的‘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心態,導致關涉食品安全的謠傳頻現。”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委員、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宋小衛分析,網絡謠言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用聳人聽聞的表述和絕對化的語言作為“興奮點”,吸引眼球,受眾如不仔細辨別核實,往往會誤信中招。
動輒冠以“震驚”類標題、虛構聳人聽聞的事實、極力渲染緊張情緒……網絡謠言的經典套路頗為相似。《2017騰訊公司謠言治理報告》分析指出,感嘆命令引注意、假借權威增可信、夸張表達來恐嚇、煽情路線促轉發等4種套路在網絡謠言中最為常見。
“相當一部分網絡謠言故意使用夸張新奇的標題及表述,講述超出大眾認知框架的內容,并用與人們常識相悖的結論吸引注意力。此外在社交媒體時代,謠言散布者利用謠言的社交功能,動輒以‘為家人轉’為題,使人們不自覺地傳播這些負面謠言。”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周逵分析。
真假摻雜 拼接偽造
識破“仿真騙局”
“打藥的目的是除草、殺蟲,黑木耳的栽培過程中至少要打兩次藥,打農藥是為了保證黑木耳的產量。”日前,一段“黑木耳打農藥”的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中的男子背著打藥箱對黑木耳打藥,并稱“自己不吃這樣的黑木耳”。視頻傳播后,引發不少網友擔憂。隨后,中國食用菌協會發布聲明,指責視頻內容“具有明顯的動機不良和惡意抹黑的意圖”,有擺拍嫌疑。
不僅擺拍視頻混淆視聽,一些掐頭去尾、移花接木的拼接視頻和圖片更令不少網友真假難辨。今年7月,一段反映武漢某公司挖掘機暴力施工的視頻被大量轉發,畫面充斥暴力場面,然而經當地公安機關核實,所謂的暴力施工視頻竟為3段毫無關聯的視頻拼接而成。
“此車號使用權歸政府所有,請盡快到車管所辦理退辦手續。”去年12月,一張掛有“滄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字樣的“紅頭文件”在河北滄州當地流傳,從發文字號到成文日期,謠傳文件與政府公文高度相似。
“視頻和圖片更易喚起人們情感、吸引關注,因而較之單純的文字有著更強的傳播力。”周逵認為,拼接剪裁、運用特效等視頻和圖像處理技術的門檻日漸降低,平臺監測識別難度大,進而造成不少謠言以視頻和圖片形式在移動端擴散,給網民識別判斷增加難度。
專家指出,如今的網絡謠言很少通篇虛構,會有意模糊其與真實信息的界限。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張錚舉例,一些謠言制造者從科學知識甚至是自然科學定律出發,有意模糊或忽略其適用前提和條件,對其中部分內容加以絕對化。受眾必須睜大眼睛加強識別,方能破除這類謠言。
刷量炒作 肆意轉載
杜絕“謠言推手”
“限購了,限購了,我有什么辦法呢?”今年5月,一段所謂“50余萬元現金卻買不到房”的視頻在四川成都熱轉。視頻中的男子情緒激動,并將一把現金甩到地上。不久后,成都市公安局新都區分局的通報揭開了背后的貓膩:所謂的搶購視頻,竟是當地某房地產中介公司工作人員編造截取,以制造搶購氛圍。
從現實情況看,以往網絡謠言在傳播擴散上多為以訛傳訛,根源在于信息不對稱;而如今,不少網絡謠言背后不乏經濟利益驅動,其中自媒體逐漸成為網絡謠言傳播黑色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專家指出,應針對實際從嚴管理,杜絕“謠言推手”,斬斷“造謠黑鏈”。
“全球媒體刷屏!我們喝進嘴里的咖啡,竟然都是這種東西!”今年3月,一個名為“澳洲Mirror”的公眾號發布了一則消息,聲稱某品牌咖啡中含有強致癌物。該文情緒憤慨、措辭驚悚,打著海外媒體旗號大肆散布謠言。
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委員們表示,一些商業網站、自媒體平臺等為博取眼球賺取點擊量,罔顧新聞真實性,傳播或炮制虛假新聞、不實傳言,誤導社會輿論,破壞媒體形象,損害媒體公信力、誠信度。
“一些自媒體惡意編撰、惡意猜測和惡意解讀,其目的在于通過一系列吸引眼球的內容獲取關注和流量,賺取流量費和廣告費;有的甚至因為經濟利益驅使,故意對某一企業和行業進行商業誹謗。”張錚認為,近年來出現的洗稿、刷量等亂象,使得治理自媒體謠言傳播面臨新考驗。
據自媒體行業人士介紹,一些所謂的專業團隊內部分工嚴密,包括制造謠言推手、營銷公司和自媒體運營者等多個環節。現實中,一些自媒體賬號轉載實行“明碼標價”,擁有一萬粉絲量的公眾號轉發一次標價可達300元。
壓縮謠言傳播空間,需要放大科學聲音。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委員們建議,新聞媒體應當積極履行責任、恪守職業道德,堅持科學求證,傳播正確知識,有效遏制不實傳言謠言。
精準辟謠固然有效,而要讓真相從源頭“跑過”謠言、贏在起跑線上,周逵還建議,研究機構和媒體應加強科普宣傳,講求通俗方式,運用親民渠道,將條文式科學原理轉化為可用可得可學的“簡單答案”,為普通網民識別謠言提供觸手可得的“快捷方式”。(錢一彬 林小溪)
?
?
?
相關鏈接:
美航天局延長空間站“充氣房”工作壽命?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