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發布《北京城市消防規劃(2016年-2035年)》,2020年城市火災風險明顯降低——
京津冀將建一體化滅火救援調度平臺
經市政府批準,市公安局、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昨天正式發布《北京城市消防規劃(2016年-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2020年,城市火災風險明顯降低。
實施分區分級防控
《規劃》提出,構建“一核一主一副,骨架軸帶支撐、全域分區防控”的城市消防安全空間格局。
一核,即首都功能核心區,以最高標準、最嚴措施,在保持古都風貌的基礎上,因地制宜補齊公共消防設施欠賬,提高重要行政辦公區、軍事區、歷史文化保護區等重點區域的消防安全水平;一主,為中心城區,著力夯實公共消防設施,嚴格控制超高層建筑(100米以上)的高度和選址布局,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及環境整治,優化消防安全環境;一副,指北京城市副中心,以高標準規劃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公共消防設施體系,與廊坊北三縣地區建立消防警務聯動機制,健全區域消防安全應急體系。
骨架軸帶,指以中軸線及其延長線、長安街及其延長線為主要軸線,以全市主要防火隔離帶為分隔,構建支撐城市安全格局的核心骨架。《規劃》提出,全域覆蓋、集中建設區為主的消防安全空間格局,同時建立京津冀廣域防災體系,構建京津冀防災協作圈。
《規劃》指出,將規劃城市集中建設區劃分為一級重點消防保護區域、二級重點消防保護區域以及三級消防保護區域。一級重點消防保護區域是指城市火災風險較高和消防安全要求較高的區域。對此,相關區域內消防站布點應更加密集,并結合不同區域功能特點配置消防站和消防裝備,落實消防管理工作網絡化、標準化,全面提高火災防控能力。
二級重點消防保護區域是指城市火災風險較高、次高且滅火救援水平相對較弱的區域,主要包括建設強度較高、人口密集的大型居住區,人口集中的大型公共設施及建筑等區域,建筑耐火等級低的建筑密集區以及部分綜合交通樞紐、軌道交通站點等區域。對此,應加強整改與完善現狀消防設施,結合用地規劃新增消防站點,提高消防應急救援能力,同時,完善市政消火栓建設,保證消防供水,打通消防車道,強化防火巡查,提升社會消防安全治理水平。
三級消防保護區域是城市中存在一定火災風險隱患,城市中人口相對密集的區域。此類區域,要加強專職消防站建設,補充專業消防力量,創新消防安全群防群治多元化組織模式,主動查改火災隱患。
擬建水上消防站
《規劃》介紹,本市在現狀145座消防站的基礎上,新增212座消防站,其中包括22座特勤消防站、131座一級普通消防站、52座二級普通消防站和6座小型消防站、1座水上消防站。水上消防站,規劃建在城市副中心,位于通州五河交匯處。
為加強軌道交通火災防控能力,還規劃在全市建設7座軌道交通消防站,需結合規劃軌道交通車輛段建設,保障城市地下空間消防安全。同時,全市還將建設至少1座航空消防站,可結合公安直升機起降點的規劃進一步確定選址及建設模式。
《規劃》要求,立足超大城市災害事故特點和反恐處突需要,應優化消防裝備結構,配備化學偵檢、遠程供水、個人防護等方面的特種車輛和新型裝備,強化反恐處突能力,提升消防綜合應急救援能力。
提升人均應急避難場所面積
《規劃》還提出,提升本市綜合應急救援能力。除加強消防人員配備外,要進一步壯大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如規劃組建消防防化救援、偵檢排爆、高空救援等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同時完善衛生、電力、燃氣、水務、氣象、交通、電信、安監、地震等相關部門和單位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此外,發展政府專職消防隊、企業專職消防隊、微型消防站、志愿消防隊等多種形式應急救援力量。
同時,推進避難場所建設,重點完善緊急(臨時)避難場所和長期(固定)避難場所的建設,到2020年人均應急避難場所面積由現在的0.78平方米提高到1.09平方米,到2035年力爭達到2.1平方米。
京津冀協同處置突發事件
《規劃》提出,推進京津冀消防工作協同發展。加強與河北、天津區域消防安全布局整體優化,通過潮白河、北運河、永定河、拒馬河、泃河及環京九個生態綠楔、道路等,在通州、大興和武清、廊坊等跨界地區設立一體化防火隔離帶;建立京津冀城市群一體化滅火救援調度平臺,整合三地消防資源,實施水域、航空、軌道交通、石油化工等突發事件協同處置和一體化管理機制,并建立東南西北中5個滅火應急救援協作區,完善對接聯動機制,加強戰時協調和實戰指揮。
《規劃》還明確要做好2022年北京冬奧會消防安保工作。(記者 高健)
?
?
?
相關鏈接:
北京開展國土調查工作 以2019年12月31日為統一時點?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