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點亮居民“微心愿” 幸福社區樂共享
濱濂路高大的古樹下吸引社區居民前來乘涼 記者 李天平 攝
家門口坑洼不平的小街巷,經用心修繕成為居民愛走的平坦出行路;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在歡聲笑語中拉近居民心與心的距離;挖掘傳統文化,傳承社區歷史,讓人們對社區更有歸屬感……
居民心中的每個微心愿都是一種深藏的熱切期盼,海口在推行城市更新“五化”先行中,堅持居民需求為導向,健全社區功能,內外兼修提升社區宜居度,著力滿足居民珍貴的“微心愿”,用情用心讓社區更有溫度,提升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感。
海府路學雷鋒志愿站義工為社區居民免費理發 記者 李天平 攝
街巷整治 打造宜居社區
在社區里行走,家門口前的整潔小街巷讓居民感知社區的溫度,在細節中觸摸一座城市的美好。這種看得見的美麗,滿足了每一位居民的“微心愿”。
地面平整干凈,新植樹木綠意盎然,一株株三角梅吐露芬芳,商鋪一派規范化入店經營景象,看到海玻路現在的模樣,居民陳國明驚艷于昔日“鬧心路”的蝶變。在他的印象中,這條600多米長的背街小巷,曾經隨處可見出店經營現象,一些臨街茶店甚至把所有的桌椅都擺在店外,霸占了本就不寬的人行道。由于背靠海玻農貿市場,路口附近還聚集流動水果蔬菜攤販,形成馬路市場。
“路上一段一個坑,每到雨天就更煩心了。”陳國明說,原先海玻路上,一到下雨天,坑洼地形成的積水點一個接著一個,車過水花四濺。近30輛電動車和10多輛機動車隨意停在路上,路邊圍墻上貼滿各式小廣告。
近年來,海口大力推行背街小巷綜合整治,投入專項資金,原先破損的墻面全部美化,路邊的綠化帶疏密有致,車輛停放標線規范有序,天空雜亂的電纜線揮別“蜘蛛網”,節能路燈照亮出行路,健身休閑場地讓生活更宜居。
于是,人們看到,海玻路坑洼不平的道路一段段鋪上了瀝青硬化,人行道裝上一塊塊彩磚,路邊種植30多株綠樹,裸露的黃土上種下一片片翠綠小草,盛開的三角梅迎風綻放。商戶的招牌進行了統一規劃,路邊墻壁小廣告全部被鏟除,精美的宣傳標語裝飾了立面。商戶漸漸養成入店經營的習慣,流動攤販被引導進入市場經營,路邊劃上免費停車位,車輛有序規范停放。
全長約600米的朝霞路是連接美蘭區青年路與文明東路的交通要道,寬約8米,有沿街鋪面20多間。隨著背街小巷綜合整治,周邊商鋪也在升級改造中獲益。賣百貨的商戶姚錦洪說,路修好了,環境變美了,進店消費的居民多了起來,生意比以前好多了。
在小街巷升級改造的同時,社區的體育活動點設施也更加齊全,功能更加完備。海口在文明東路和朝霞路交叉路口的街心小公園里,新安裝了不少健身器材,很多市民前來鍛煉身體,舒心的笑臉上寫滿生活愜意。
居民在萬綠園下象棋 記者 李天平 攝
精心服務 溫暖常伴居民
美麗社區,溫暖常伴。足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便民服務,老有所扶,幼有所教,志愿服務和諧鄰里情。這種貼心的日常陪伴,是每一位居民想要享用的“微心愿”。
地處鬧市區的南聯社區,是一個具有百年歷史的老社區,人口密集,建筑老化,公共休閑空間稀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海口緊扣居民生活痛點,提升社區功能,內外兼修,讓老社區實現華麗蝶變。
“平坦的彩磚,復古的立面景觀,花草點綴其間,社區有這樣一個休閑的地方真是太好了。”居民林偉說,文化廣場里不僅老人喜歡來,附近學校的孩子放學后也喜歡到這里來。曾是衛生死角的文化廣場,由愛心企業出資進行升級改造,將坑洼的路面上全部鋪上地磚,優化排水系統,新增了多盞節能路燈,因地制宜建造了花壇,臟亂差的地塊,逐步變身社區休閑廣場。
廣場有了,社區的活動也更多了。南聯社區在廣場旁建立“社區志愿服務站”“愛心小屋”,并組建了一支有社區干部和居民組成的志愿者服務隊伍。在轄區街巷、小區、樓院開展的多種形式的志愿服務活動,拉近了鄰里情。
南聯社區志愿服務站站長尹可武說,經常組織義工志愿者和青少年、居民等開展環保創意DIY手工制作主題活動,一起動手將廢舊物品變成寶。在一次活動開始前下起了滂沱大雨,但抵擋不住志愿者和小朋友們參與活動的熱情,義工志愿者和小朋友們收集了廢紙、礦泉水瓶、廢舊紙盒、廢棄的環保袋等,準備好了剪刀、雙面膠、小刀等手工材料,準時到場開始環保DIY手工制作活動。
玉沙社區為社區的兒童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 記者 李天平 攝
“四點半課堂”課外輔導是志愿服務站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中小學校的學生們放學后,家長還沒下班,由親屬或老師送到服務站四點半課堂里,有義工老師和志愿者為有需要的社區青少年提供作業輔導。同時,根據青少年的成長、發展需求特點,開展豐富的興趣小組學習活動,進行青少年社會交往、自信提升、潛能發掘等培訓。“不僅給青少年營造了溫暖健康的成長環境,更能給孩子帶來心靈上的慰藉。”尹可武說。
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也逐漸成為海口社區標配。照料中心里設娛樂棋牌多功能室、康復理療室、體育健身場所、老人休息室、餐廳等5個功能區,配備棋牌桌椅、休息床等,老年人可在中心休閑娛樂、健身康復等。老年人白天在中心接受照顧參與活動,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經常入戶看望陪伴,噓寒問暖,溫暖老人心。
坡博農貿市場為周邊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 記者 李天平 攝
建設史館 記住濃郁鄉愁
歲月變遷,社區置身不斷變遷的場合,追憶歷史,觸摸文脈,留住厚重鄉愁,是土生土長的居民不變的“微心愿”。
走進演豐鎮演東村,儼然就是新型農村社區:村民有大病小病,離村口不遠處就是市人民醫院分院,優質醫療服務就在家門口。村莊建設統一規劃,綠樹蔥蘢紅花芬芳,平坦馬路四通八達,瓊北民居錯落有致,農貿市場、休閑廣場、醫院、養老院、商業街等,都在15分鐘便民生活圈內。
近日村里有一件事為村民所津津樂道,期盼多年的村史館終于建成了。在這里,可以看到村子的悠久起源,崇文重教的歷史,革命老區的紅色歲月,深厚的農耕歷程,著名僑鄉的文化痕跡,更新村莊規劃壯大特色產業的篳路藍縷。“我經常到村史館來看看,有時也會帶著孩子一塊過來。”54歲的居民符尊德說,了解村子的歷史后,內心多了一種篤定,更多了一份自豪,對村子未來更美好生活充滿信心。
“我們村非常重視文化傳承,主動挖掘‘關月娘’、瓊劇、文明過公期等村莊民俗文化,展示舊時農村最常見生產工具、石頭榨甘蔗和石磨等傳統農耕文化,包裝符氏文化關于始祖符渚公、符氏來歷和發展歷程,名人軼事和宗族文化等,有效保護村子的歷史文化。”演東村委會副主任陳積炎說。
建立微型史館,傳承地域文化,也在海口城區的社區漸漸流行。走進新安社區文史館,社區居民可以通過這座家門口的“文史館”中的資料與實物,縱觀海甸島的歷史變遷,追溯聞所未聞的海甸島歷史脈絡故事,重溫濃郁的鄉愁記憶。
“在這里住了30多年,今天第一次知道原來海口最早的港口就在海甸島。”參觀新安社區文史館后,居民張建榮說,沒想到社區的歷史這么悠久,以后還要帶孩子多來看看。社區文史館約40平方米,坐落在新安社區居委會二樓。這座微型歷史館通過實物、浮雕、彩繪、圖文等形式,原汁原味地記載和展示了海甸島濃縮的歷史和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變化。“猶如一部時光穿梭機,可以帶領人們回顧800余年來海甸島發展的重要瞬間。”新安社區居委會主任陳生旗說,建設文史館,是為了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留住濃濃的鄉愁記憶,讓歷史記憶流淌在居民血脈中,一代代薪火相傳。
?
?
相關鏈接:
全國農村幸福社區海口演東村:美麗鄉村的幸福密碼
海口演東村上榜首批全國農村幸福社區建設示范名單
全國農村幸福社區首批示范名單公示:海南4村榜上有名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