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7日電 題:農行探路小微金融服務可持續發展模式
新華社記者李延霞
今年以來,國家對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空前重視,政策頻出,各大銀行也在競相發力小微金融,但不少企業仍在喊“渴”。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何在?如何解決?農業銀行普惠金融部負責人日前接受記者采訪,詳解一家大型商業銀行對小微金融服務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思考與探索。
小微金融服務期待顛覆式發展
“當前,全國小微企業法人有2800多萬戶,加上6000多萬戶的個體工商戶,數量多達9000多萬戶。而即使是像農行這樣擁有2萬多網點、近50萬名員工的大行,目前服務的小微企業存量信貸客戶數也就是70萬左右。銀行信貸能夠覆蓋的小微企業遠遠不夠,必須進一步提高覆蓋率。”農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黃建勤坦言。
在他看來,傳統信貸模式下的小微金融服務發展空間有限,必須通過科技賦能,控制風險和成本,小微金融才能實現顛覆式發展。
農行利用大數據為小微客戶服務的“微捷貸”產品9月份正式上線后,半個月的時間,客戶數量突破1萬戶。“這1萬戶小微法人企業,按照傳統的線下模式做的話,需要兩年的時間。”黃建勤說。
他表示,小微金融服務最難解決的是風險和成本的問題。“按照傳統的信貸模式,要有效控制風險,經營成本會很高。只有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兩者才有可能都實現。微捷貸產品的核心是互聯網思維和大數據技術,精準營銷,批量獲客,從最初的準入環節把控風險,同時大幅降低成本。”
農行普惠金融事業部網絡融資處處長蔡方坦言,當前小微金融業務的線下模式已出現瓶頸。小微企業的信貸流程與大企業的業務流程基本一樣,傳統的線下模式,一位客戶經理管理10到12個信貸客戶已是極限。要服務更多小微企業,必須運用科技的力量。
她表示,在“微捷貸”模式,一個客戶經理能管理上百戶企業,核心就是讓數據多跑腿,客戶經理和企業少跑路。“我們后臺接入20多個系統的龐大數據,通過數據挖掘生成白名單。客戶提交申請后,行內數據和行外數據交叉驗證,信貸審批全流程線上完成,可實現秒級批貸。”
“對大型銀行來說,能否找到一條可持續的小微金融發展道路,要看這種模式能否走下去。”黃建勤說。
讓基層行敢貸、愿貸、會貸
信用風險較大是小微信貸業務的特點,對面臨績效考核壓力的基層行來說,對小微金融業務存在不敢做、不愿做、不會做的問題。
黃建勤表示,為了激發基層行做小微金融的積極性,農行今年開始對小微金融業務進行專項考核,不再是一個單向指標而是整個指標體系,在綜合績效中的權重大大增加。此外還對小微信貸實施資本計量優惠,并設立專項激勵戰略費用和固定資產投資計劃。
“資源配置方面,在銀行業信貸規模比較緊張的情況下,我們提出小微金融信貸投放不受規模限制,只要分行有小微信貸的需求,都可以滿足。”他說。
小微企業有著不同于大企業的經營特點和融資需求,小微金融服務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需要專業的人來做。據介紹,今年農行在二級分行和支行設立了近800家普惠金融專營機構,在雙創示范基地、各類園區市場和商圈,加強專業人才配備,同時將網點輕型化轉型中釋放的員工優先配置到專營機構和小微服務條線。
當前服務小微企業的金融機構從數量上看并不算少,但產品同質化嚴重,加強小微金融服務,產品創新非常重要。“產品是一家銀行的經營理念、政策制度、業務流程、科技實力等方面的綜合體現。目前我們有9項全行通用的小微企業信貸產品、109項區域特色產品,產品創新還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線上創新和供應鏈融資的產品創新是重點。”黃建勤說。
政府助力讓小微企業受青睞
小微企業融資難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但黃建勤表示,并不是所有小微企業都融資難,有抵押的、政府征信覆蓋的或在銀行有良好信用記錄的小微企業融資并不難。“難的是那些缺乏抵押擔保、政府增信覆蓋不到或從事國家限制性行業的,尤其是初創型企業首貸時比較難。”
要讓小微企業受到銀行的青睞,離不開政策的支持。“政府最重要的是做好兩件事情——征信和增信。”黃建勤說。
他表示,信息不對稱是小微貸款業務中的一大難題,稅務、工商、法院等權威信息掌握在政府手里,希望政府能整合起來,免費或以較低的費用提供給銀行。其次,小微企業的風險較高,銀行在沒有政府增信的情況下,只能優中選優,服務的覆蓋面有限。如果能通過政府擔保、風險補償基金等方式為小微企業增信,銀行的門檻會適度降低,服務更多的小微企業。
?
?
相關鏈接:
2016年上海市小微金融創新優秀案例評選結果日前揭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