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城市生態治理的“海口范例”——
四家央媒同日聚焦海口濕地保護
文明守護花草樹,共賞濕地鷺鳥飛——在海南海口,和諧生態環境贏來各方點贊。24日,4家央媒同時聚焦海口濕地保護——《人民日報》4版的《海口濕地 綠沁于心》、《新華每日電訊》7版的《“濕地海口”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光明日報》頭版的《海口:城市與濕地和諧共生》、《經濟日報》2版的《海口:大步邁向國際濕地城市》。
《人民日報》報道,《國際濕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22日在阿聯酋迪拜舉行,海口市進入第一批國際濕地城市候選名單。而在今年初,聯合國濕地公約組織秘書長瑪莎·羅杰斯·烏瑞格來海口考察時表示,海口濕地保護與修復的實踐,對其他國家城市的生態修復有借鑒作用。
報道提及,2016年底,海口市全面啟動美舍河綜合治理工程,綜合考慮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采用“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的治理路徑。同年底,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2017—2025年)編制;2017年10月,海口市成為全國首批“灣長制”試點城市,并率先將“河長制”與“灣長制”結合,實現“河灣同治”。2018年,五源河經過生態修復變成濱海濕地,潭豐洋從土地平整硬化項目變成湖泊濕地,鳳翔公園八級人工濕地梯田日均處理污水尾水數千噸。
《新華每日電訊》的報道,點贊了海口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兩年來,海口以濕地城市建設為突破口,不斷創新城市生態治理,著力改善生態民生,在生態文明建設上闖關探路。
報道稱,其中作為海口城市名片的東寨港紅樹林濕地保護區內有全國連片面積最大、種類最多的紅樹林,被稱為“中國紅樹植物基因庫”。期間,海口立法為紅樹林濕地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短短幾年,紅樹林濕地保護區的面積由5萬多畝增加至12萬多畝,紅樹植物增加到19科36種,占到了全國的97%。
《光明日報》從打響濕地保衛戰、迎來發展新動力、構筑綠色新生活三方面關注海口濕地。報道稱,海口作為全球城市濕地保護管理的最佳實踐案例之一,將角逐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近年來,海口把生態建設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首要任務,全力推進濕地保護和濕地修復,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濕地城市。
對于海口的濕地印象,《光明日報》海南記者站站長王曉櫻認為,海口的濕地保護具有“三個前所未有”的特點,即:保護力度前所未有、完善制度體系前所未有、科學治理方法取得成效前所未有。“自己常住海口,守護在這個美麗的濕地世界里,海口濕地是我周末休閑的好去處,是孩子親近自然的好去處,是外地朋友感受生態海口、綠色海口的好去處。”她說,自己與所有海口市民一樣,是濕地保護的最大受益者,很愿意宣傳海口濕地。
《經濟日報》報道稱,近年來,在生態立市戰略指引下,海口通過實施一攬子濕地保護工作,不僅實現了濕地入城,還做到了濕地富民,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在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大背景下,海口市不斷夯實生態底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綠色支撐。
《經濟日報》記者何偉談到,自己常住海口,城市發展變化感同身受,算是濕地保護的忠實見證者。親近濕地共享發展成果,感受海口生態之美。今年9月18日,《經濟日報》還率先推出了《海南海口市:與濕地親密接觸》的報道。“今天的報道,主要從制度先行構建濕地保護機制、科學治理實現水清岸綠景美、以人為本讓百姓共享生態紅利三大方面向公眾推介海口濕地。畢竟,海口濕地保護是海口城市建設的得意之作,更是海南生態建設優勢所在。”何偉說。
?
相關鏈接:
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生態修復顯成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