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在阿聯酋迪拜召開的《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國際濕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上,海口榮獲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這條消息瞬間在海口朋友圈刷爆。濕地海口,名副其實。
“國際濕地城市”稱號沉甸甸
濕地入城,美不勝收。海口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展現綠樹成蔭、民樂景美的“生態畫卷”。2017年2月,海口啟動美舍河生態修復,歷經18個月,美舍河華麗變身成為穿城而過的景觀河,海口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也成為市民游客休閑觀光的好去處。 記者 石中華 攝
《國際濕地公約》是一個政府間的條約,提供了國家行動和國際合作的框架,以保護和合理地利用濕地及其資源。它是在1971年2月,在伊朗的拉姆薩爾召開的“濕地及水禽保護國際會議”上通過的。中國于1992年加入該公約,目前,中國濕地總面積8.04億畝,有57處國際重要濕地,600多處濕地自然保護區和1000多處濕地公園。
國際濕地城市是指按照《國際濕地公約》決議規定的程序和要求,由本國政府提名,經《國際濕地公約》國際濕地城市認證獨立咨詢委員會批準,頒發“國際濕地城市”認證證書的城市。其主要認證標準為行政區域內應當有一處(含以上)國家重要濕地(含國際重要濕地)或者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或者國家濕地公園等,并且濕地率在10%以上,濕地保護率不低于50%。
此次國際濕地城市認證是《國際濕地公約》組織首次評選,它代表了一座城市的生態成就,是目前國際上在城市濕地生態保護方面規格高、分量重的一個榮譽,是一塊極具含金量的國際生態招牌。一旦獲得國際濕地城市認證,證書有效期為6年,即跨度為兩屆的締約方大會。此次來自全球7個國家18座城市獲得此稱號,其中6座城市來自中國。
海口在國際舞臺發出最強音
海口自古有“水城”美譽,河流、沼澤、湖泊、水庫縱橫交錯,目前濕地面積共有29093.09公頃,有濱海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人工濕地等4個濕地類及11個濕地型,濕地率達12.7%,濕地保護率達到55.53%,創建國際濕地城市資源本底優厚。
在此次締約方大會期間,海口濕地保護作為全球城市濕地保護管理的最佳實踐的案例之一,在大會上作交流分享;海口市代表團團長、副市長文斌作為全球首批獲得國際濕地城市稱號的城市代表,在濕地城市邊會上進行了發言;海口市代表團與國際濕地公約秘書處、國際組織、與會專家和同行共同在濕地保護修復、宣教、濕地監測以及濕地合理利用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和開展交流,分享了海口生態文明成果和展示了海口形象,得到了國際濕地公約組織秘書長瑪莎·羅杰斯·烏瑞格、聯合國秘書長海洋特使彼得·湯姆森以及眾多國際濕地專家的點贊;擴大海口在濕地保護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在國際舞臺上發出了中國濕地保護強音,并最終成功榮獲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為全市贏得了一塊響亮的生態金字招牌。
堅決守護好這塊“金字”招牌
海口的生態文明成就得來不易。自海口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確立了持續推進“雙創”、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等五年發展戰略以來,全市上下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把優良的生態環境作為海口發展的最大本錢和核心競爭力,將濕地保護恢復作為創建人民幸福家園的民生工程、構筑海口綠色基礎設施的百年大計、維護美麗海口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屏障、永葆國際旅游城市活力的基礎條件,以“雙創”“雙修”為抓手,以國際化濱江濱海花園城市建設為目標,舉全市之力創建獨具特色的國際濕地城市。
隨著海口濕地保護恢復工作的開展,海口濕地生態修復成效顯著,一幕幕濕地美景、人與濕地和諧共處的畫面隨處可見。濕地,成為海口最新、最強代名詞。
海口市代表團團長、副市長文斌表示,作為當天大會上第一個上臺領獎的國際濕地城市代表,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這塊“金字”招牌既是對海口濕地保護修復工作的肯定,同時也是一種激勵和鞭策,海口的濕地保護恢復工作任重而道遠。下一步,我們將加大濕地保護理念宣傳,按照規劃和行動計劃建設好國家級濕地公園、省級濕地公園和濕地保護小區,扎實有效推進海口生態文明建設,堅決守護好海口這塊生態“金字”招牌,為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積極貢獻海口力量。
?
相關鏈接: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濕地?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