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8時43分,中法兩國共同研制的首顆衛星——中法海洋衛星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
這次發射,將我國發射的海洋衛星和海洋作為牽頭主用戶的衛星數字改寫為7顆。
即將過去的10月,兩顆海洋衛星陸續升空。此次發射,作為牽頭主用戶的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黨委書記林明森,鮮有地沒去現場,而是隔著屏幕,在千里外的辦公室,感受發射成功后的喜悅。
1985年,伴隨著改革開放,為提高海洋觀測能力,在老一代科學家倡導下,我國開始論證海洋衛星的可行性。
經過漫長的基礎調研和技術準備,1997年6月30日,當時的國防科工委正式下達《關于海洋水色衛星立項研制的批復》,開啟了我國海洋衛星事業大門。
1996年,林明森北上,參與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籌建。
6年后,2002年5月15日,我國第一顆海洋探測衛星——“海洋一號A”成功升空。從此,我國結束了沒有海洋衛星的歷史。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從此與國家氣象衛星中心、中國資源衛星中心一起,構成我國三大衛星業務中心,開始業務化運行管理我國自主研制的海洋衛星。
“十五”期間,三大系列、3顆海洋衛星的發射,推動我國海洋衛星工程長足發展:2007年我國第二顆海洋衛星“海洋一號B”的成功發射,實現海洋水色衛星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的過渡;2011年我國第一顆海洋動力環境衛星(海洋二號)成功發射,填補了我國實時獲取海洋動力環境要素的空白;2016年“高分三號”的成功發射,填補了我國自主高分辨率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海洋遙感數據的空白。
“如今我國海洋衛星已從單一型號發展到多種型譜,從試驗應用轉向業務服務,正沿著系列化、業務化的方向快速邁進。”林明森說,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海洋衛星數量增加,作為用戶單位,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除了注重“數”,更強調“質”,希望衛星在海洋權益維護、海洋開發管理、海洋環境保護、海洋防災減災和海洋科學研究等領域發揮作用。
今年1月,巴拿馬籍油船“桑吉”輪發生碰撞事故,爆炸后又發生大面積海上溢油。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立即啟動遙感應急監視程序,并利用“高分三號”衛星監測漏油位置和規模,跟蹤監測事故周邊海面溢油情況,快速獲取到“桑吉”輪附近海域的溢油信息。通過對衛星數據的分析,結合海洋環境信息,發布監測報告,為現場處置提供了決策依據。
9月,超強臺風“山竹”來勢洶洶,“海洋二號A”衛星提供的最新風場資料,為臺風路徑預報發揮了重要作用。
林明森說,到2025年,我國計劃再發射14顆衛星,其中7顆海洋衛星立項在研,即將形成全球海洋水色、海洋動力環境觀測和海洋監視監測能力。
?
?
相關鏈接: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B”衛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