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社十佳編輯,扶貧頂天立地
王若辰正在編輯同事田朝暉的扶貧故事。王若辰(新華每日電訊)
我要講的故事,主人公不是我,而是我的同事,新華社駐貴州石阡扶貧工作隊原隊長田朝暉。是的,他深沉地愛著他傾注過熱情與汗水的石阡,雖然,只有14個月,雖然,那里抬望眼盡是溝壑與大山。
第一個講述田朝暉扶貧故事的人,是他的扶貧戰友、石阡縣主管扶貧工作的縣委副書記周迪。6月30日,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轉發了周迪的文章《新華社扶貧干部田朝暉不為人知的故事》。這篇文章經新華每日電訊公號轉發后,新華社客戶端、騰訊、網易、搜狐等紛紛轉載,騰訊跟帖近5000條,廣大網友紛紛留言點贊,說“國社扶貧,是認真的。派出的干部,杠杠的!”
正是靠著這種精神,田朝暉帶領的扶貧工作隊創下“四個1000萬元”的戰績:爭取教育幫扶資金超過1000萬元,醫療救助資金超過1000萬元,新華社工會采購石阡農特產品總額有望超過1000萬元,新華社各終端平臺拿出超過1000萬元的產品推介石阡。
作為新聞人,田朝暉在國社服務十八年,獲得過新華社十佳編輯,獲評過中國新聞獎,得過的社級好新聞超過10條。而由于在石阡扶貧的優秀表現,田朝暉獲得了一項“非新聞類”殊榮——“中央和國家機關脫貧攻堅優秀個人”稱號。
國社十佳編輯,扶貧頂天立地。田朝暉不忘新聞人本色,在扶貧之余采寫發表了多達百篇的石阡扶貧報道。而他選擇去扶貧,也與一次報道有關。
那是2017年3月,田朝暉來到云南,尋訪曾在那里行醫扶貧15年的德國醫生夏愛克。一路上,他采訪了近百人,采訪筆記達12萬字。報道一出千層浪。夏愛克被譽為“當代白求恩”,獲頒“中國政府友誼獎”,并受到李克強總理的接見。
扶貧中的田朝暉自己,承受著常人難以承受的壓力。去年8月的一天,田朝暉正在石阡山村里調研,突然接到家里電話,得知父母遭遇了車禍。等田朝暉輾轉趕回河北老家,母親已經去世,父親則躺在重癥監護室,昏迷不醒。
料理好母親后事,又將父親轉到北京的醫院,那天黃昏,田朝暉在醫院門口的一個廣告牌前,久久佇立。廣告牌上寫著:百善孝為先。他在心里對自己說:如果父親醒過來,卻看見你頹廢的樣子,你就對不起父親。正因為犧牲巨大,你更要分秒必爭,忘我扶貧。
就這樣,石阡人以為再也見不到的田書記,又迅速回到了石阡的工作崗位上,又出現在貧困戶的平房瓦屋里。石阡人沒有忘記田書記。他們來信說:村民都記得你是中央北京來的“大記者”,都說你是難得的好干部!
田朝暉的故事還在繼續,新華人的好故事也正在書寫……
?
相關鏈接:
我國首次發行《記者節》紀念郵票
《記者節》紀念郵票今日發行
與新聞同行 與責任同在——慶祝第18屆記者節
海口新聞界慶祝第十八個中國記者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