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黨建引領貧困村興產業增“家底” 特色產業鏈“牽動”城西村脫貧
11月13日上午,記者走進秀英區東山鎮城西村委會,這個地處海口較偏遠的行政村里一派生機,原來廢棄的山塘里魚兒水中游動、岸邊鴨子歡叫;村民在村中的蘭花基地切花剪枝,村里道路、文化基礎設施完備,比肩城里社區。
作為秀英區“十三五”整村推進重點建設村莊之一,秀英區及東山鎮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指導村黨支部以黨建為抓手,通過“支部引路、黨員帶路、產業鋪路”的方式,把特色產業鏈與脫貧致富鏈緊密聯結,推動支部破難題、黨員樹標桿、能人建平臺、群眾立精神,增強了扶貧成效,抓實了基層黨組織建設,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將蘭花種植引進村里,實施多種模式的產業幫扶,積極引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讓城西村2017年實現整村推進貧困村脫貧出列。
增強堡壘 摸準“窮根”改善基礎設施
城西村位于秀英區東山鎮西南部,與澄邁縣南昌村委會接壤,下轄7個自然村,全村總人口2020人,貧困戶33戶166人,村黨支部有黨員48名。由于該村地理位置偏僻,加上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和無產業帶動發展等原因,長期處于貧困落后狀態。
“村黨支部組織黨員帶頭致富能力不強、村級集體經濟薄弱、黨員年齡老化,一直是困擾城西村的難題。”城西村駐村第一書記丁山說。市、區同時選派了駐村第一書記和3名駐村工作隊員,該村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不斷增強。在全面了解分析城西村的貧困狀況后,丁山多次帶領城西村的兩委干部、黨員和脫貧積極分子多方考察扶貧產業項目,分析各種扶貧產業的成本、銷路和收益情況。
秀英區按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準對城西村進行整體打造,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約110萬元。按照整村推進規劃和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城西村完成道路、飲水、水利、太陽能路燈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每個自然村均修建文化室、籃球場及其他配套設施,生產生活、精神文明、人居環境條件大幅度改善提升。
“原來的簡易黃土路面升級為混凝土路面,原來3米寬道路拓寬成7米大馬路,可容納車輛雙向并排同行,路通財通,我們都受惠。”曾經的貧困戶、現在村里的養殖能手黃基雄說。
發展產業 因地制宜壯大集體經濟
“城西村因為地勢低洼,有著眾多的山塘,平時沒人管理,存在安全隱患,而這些山塘卻是養魚、養鴨的天然好場地。”在一次班子成員會議上,丁山提出自己的想法,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村里便籌資23萬元修建養魚養鴨基地, 2017年已收入9.05萬元,這成了城西村集體經濟項目收益的“第一桶金”。
在區、鎮的指導下,城西村還制定了《城西村集體經濟魚塘效益分配實施方案》,并嚴格按照方案要求,依據當年村集體經濟生產經營的各項收入扣除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成本及彌補虧損后的經營純收益,40%用于集體成員分配、30%用于村級集體經濟滾動發展、10%用于補充村級組織運轉經費、15%用于按戶分配給村內貧困戶31戶、低保戶 22戶、五保戶9戶、5%用于村內公益事業基金。
今年城西村投入的第一批3300只鴨苗,3011只全部出售。村里在養鴨的基礎上,今年向養魚養鴨基地的山塘投放20000尾羅非魚苗、1500尾大頭魚苗和500尾腩魚苗,下一步將利用荒地種植果樹,進一步提升城西村集體經濟項目產出,幫助城西村產業能夠持續增收。
帶動脫貧 家門前打工年底有分紅
進“博大蘭花”和“羅蘭生態”兩家蘭花種植企業進村,充分發揮“支部+ 企業”帶動作用,發揮好黨員帶頭作用,加強培訓管理提高養殖技術,種植了150 畝蘭花,解決了4名貧困戶就業問題,同時27名貧困戶以政府每人扶持1萬元參股蘭花基地的方式每年獲取企業分紅。2017年參股人員每人獲得3300元分紅,村集體也獲得土地租金收入。
“每月能拿到2200元的工資,年底還能拿到分紅。”脫困戶顏春花就是入股農戶之一,她高興地告訴記者,現在她在家門口上班有固定收入,下班后還能回家干農活、照顧家里,“生活比之前好過多了。”
丁山表示,偏僻的城西村之所以能整村推進脫貧,正是因為有了集體產業的支撐,激發出了貧困戶的內生動力,用產業巧妙地化解了脫貧攻堅“干部在流汗,群眾蹲著看”的問題,也進一步降低了脫貧戶返貧的概率。下一步城西村黨支部將帶領黨員干部群眾,爭取讓集體效益覆蓋面更廣,讓群眾都能參與共享本村經濟發展的紅利,產生“大河漲水小河滿”效應。
?
相關鏈接:
國務院扶貧辦調研海口脫貧攻堅工作
海口龍華區強化黨建引領注入脫貧攻堅新動力
海口瓊山區督導三門坡鎮脫貧攻堅問題整改工作
海口召開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揮部會議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