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11月13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此次大型展覽共安排設計了六個主題內容展區,突出展示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發生的偉大變遷。
六個主題內容展區分別為偉大的變革、壯美篇章、關鍵抉擇、歷史巨變、大國氣象和面向未來。在第二展區“壯美篇章”部分,一塊名為“希望的田野”的版塊吸引了參觀者的注意。一塊流線型的背板上印畫著麥田豐收及新農村建設的壯美景象。而在展板前,一顆堆滿了各類瓜果蔬菜的花壇,則讓“豐收”的氛圍更加濃郁。花壇旁邊,一尊雕像成了這一版塊的焦點,雕像中,18個農民聚集在一個小桌子前,對著一張紙討論著什么,表情栩栩如生。通過講解,參觀者知道,這尊名為“十八顆”紅手印的雕像也代表了中國農村改革大幕的拉開。
講解員:1978年冬,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堅定地按下紅手印,實施“包干到戶”,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大幕。40年來,農村改革成就輝煌,農產品告別絕對短缺,人民的“米袋子”、“菜籃子”日益豐富,農業告別“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產方式,現代化水平大幅躍升,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鄉村面貌根本改觀,農民生活總體上告別貧困,走向全面小康。依靠黨的堅強領導,依靠億萬農民群眾的實踐創造,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徐徐展開。
展板旁邊,有這樣三行字“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業必須富。”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三農”事業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此次大型展覽中著力強化前后對比、突出橫向對照,充分運用歷史圖片、文字視頻、實物場景等多種展示手段,多角度、全景式集中展示出農業、農村在改革中的巨變。
在大國氣象展區,幾根放置在透明容器中的小麥、水稻標本靜靜矗立在角落,和周圍大型工業的先進設備模型比起來,這些農作物雖然不顯眼,卻成了此次展覽中的重點展品。它不僅展現出了我國農業發展的先進技術,也體現出農業改革取得的成就。
講解員:這里展示的是農作物新品種研究成果,建立小麥染色體工程新體系,開創快速選育的新方法,制成多個優質小麥品種,具有高產、穩產、耐鹽、抗旱等特性,衍生品種60余個,累計推廣3億多畝。這是巨型稻,巨型稻的成功培育,讓水稻下能乘涼的夢想成為現實。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