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突出特色、找準定位,我省少數民族村莊旅游接待品質不斷提升
守住美麗風景 贏得美好“錢景”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什進村。 本報記者 武威 攝
“媽媽,少數民族同胞住的房子長什么樣?他們平日里都穿著傳統服飾嗎?他們喜歡吃什么食物?”11月8日,第一次來到海南游玩的10歲女孩王曦不僅對碧海藍天充滿喜愛,更對這片土地上的少數民族村落十分好奇。
對于孩子來說,“少數民族”是個新鮮詞匯,甚至充滿神秘感。王曦的媽媽沒有提前解密,而是笑著回答:“我們去瞧瞧海南的少數民族村落,再住上幾日,走進他們的生活。”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什進村,王曦結識了黎族小朋友,與他們一起下河摸魚;和媽媽一起租來黎族傳統服飾,站在新式茅草屋前拍了一組親子照;喜歡唱歌的她,還跟村里的阿婆學唱起了簡單的黎族民歌。
隨著鄉村游的不斷發展,“原始閉塞”不再是海南黎村苗寨的代名詞,“我在這里等你”才是正確打開方式。
開民宿的黎族阿姐 年收入可達10萬元
11月9日,晨曦溫柔地喚醒了什進村。“黎族人家”民宿主人藍青,也為客人們準備好了早餐。“都是一些家常菜,客人通常在二層露臺上用餐,看看遠山曬曬太陽,慢悠悠地過一上午。”藍青說。
爬滿庭院的三角梅、屋頂裝飾的片片茅草,似乎在默默訴說著古老故事。藍青家的房屋總面積足足有220平方米,她把二、三層的6間臥室改成了民宿客房。“淡季每間客房每晚售價100元,過年那段時間每間客房每晚300元,還需提前預定,年收入可達到10萬元。”藍青介紹。
“以前家家戶戶都以種田為生,起早貪黑也掙不了幾個錢,卻忙得連孩子都顧不上。”藍青說,2010年,北京春光投資集團入駐什進村,開發布隆賽文化旅游區,村民的房子由投資集團統一規劃建設,自己沒有花一分錢,就搬出了破舊瓦房,還放下了鋤頭變成了民宿老板娘。
布隆賽文化旅游區相關負責人胡福澤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景區采取‘大區小鎮新村’的開發模式,在大景區開發中將周邊的小鎮、村莊納入其中,形成大景區和風情小鎮融合發展的格局。大區小鎮新村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讓農民不失地不失業、不離土不離鄉也能保增收。”
企業與村民共享發展成果,才能徹底改變以往“景區一派繁榮,周邊依舊貧窮”的困境。什進村臨近呀諾達雨林文化旅游區和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兩個5A級景區,區位優勢明顯。村里一步一景,茅草土坯房、古井、老樹等村莊記憶,受到省內外游客的喜愛,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參與鄉村旅游開發,享受分紅收益。
“今年1月—10月,全村人均純收入突破1.5萬元,其中一半以上來自旅游收入。”胡福澤說,目前,什進村“鄉村振興博物館”已動工開建,而鄉村振興體驗園、自然昆蟲主題區、親子農耕主題區等村級特色旅游片區也在規劃之中,預計明年底投入運營。
嫁到苗村的漢族姑娘 一起創業的日子很甜
11月10日,恰逢周末,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鎮什寒村“家常飯菜”農家樂老板娘陳華正忙著準備一天所需的食材。“還是老樣子,周末客人多,一頭扎進廚房出不來。平日里上山采蜂蜜、找苗藥,日子過得很充實。”陳華說。
每次到訪什寒村,海南日報記者總要來陳華家里坐坐。這位從三亞嫁到大山深處苗村的漢族姑娘,身上總是散發著“正能量”。
當年,陳華的家人認為,什寒村是瓊中最貧困的村莊之一,嫁過去肯定要遭很多罪,因此極力反對這門親事。
但什寒村只用了幾年光景,就從一個貧困山村變成‘最美中國鄉村’,迎來大批游客到訪。看到發展機遇的陳華一家也沒閑著,2015年,將自家庭院稍作改造,融入苗家裝飾風格,開辦了精致的農家樂,日子越過越甜蜜。
過去,什寒村民年人均收入僅900元左右,傳統的產業扶貧和補助補貼性扶貧拔不掉什寒的“窮根”。2012年底,瓊中決定把什寒村作為全縣“奔格內”鄉村旅游的扶貧示范村莊,促進農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引導村民逐步吃上“旅游飯”,并以此探索旅游扶貧新模式。
此后,瓊中累計整合投入各類涉農資金2000萬元用于什寒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居民零動遷、生態零破壞、環境零污染,通過合理分享利益,形成了“政府+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戶+品牌+基地”的“什寒模式”。
2013年以來,什寒村的農家樂由最初的兩家增至現在的25家,全村旅游收入從無到有,保持連年高速增長。“酒香不怕巷子深,什寒村雖然在大山深處,卻極具少數民族特色。全村村民早已摘了窮帽,端起了旅游致富‘金飯碗’。”陳華說,誰說小苗村沒有大發展,當初的選擇沒有錯,和愛人一起創業的日子很甜。
海南眾多少數民族村莊 精致開發、精細規劃、精心服務
人們都說,保亭什進村與瓊中什寒村是海南少數民族發展的“雙什范例”。
其實,海南的眾多少數民族村莊,都朝著“精致開發、精細規劃、精心服務”的方向發展,展現出迷人魅力。
位于三亞旅游黃金圈內的中廖村村民守著“好山好水好地”卻能忍住外界誘惑,不靠賣地、蓋違建等“捷徑”謀求暴富,大家凝心聚力,用心守護家鄉的青山綠水,捍衛村落的文化根脈。
“阿姩龍祂”農家樂、可以小憩的騎行驛站、“春天里”咖啡屋,熱情淳樸的中廖村民,也開始端起旅游綠色飯碗,帶領游人漫步村莊,參觀玫瑰花基地、黃秋葵基地,作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特色民俗村、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廖村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精神樂園。
走上“田園+”發展之路的瓊海市會山鎮加腦村,讓游人感受到獨特的苗族文化。鵝卵石鋪就的鄉間小道一直伸向“朋萊灣”,萬泉河水就從冠蓋亭亭的河濱休閑園林中流淌而過;村中竹園曲徑通幽,品一杯五月茶,聽著一旁的射弩場不時傳出的歡笑聲,頗有歸園田居之感。
如今,村里的苗繡工作室里,手工織繡的挎包、頭巾、腰帶、發卡等產品充滿民族特色,村里的繡娘們年收入也十分可觀。
鄉村旅游,已經不單單是看看山水、吃吃農家飯,而是一種時尚低碳的新興旅游業態。海南眾多少數民族村莊紛紛找準特色和定位,從而提升旅游接待的品質品位,注重當地獨特的民風民俗和村民的友好度,村民守得住“綠水青山”,又贏得了“金山銀山”。
(本報保城11月18日電)
?
?
相關鏈接:
桂林前三季度接待游客同比增兩成 鄉村旅游發展迅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