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可能有國家二級瀕危保護植物野生稻。”10月份,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靠近昌明村附近,一小片酷似雜草的植物引起了全球環境基金(GEF)海南濕地保護體系項目宣傳專家盧剛的注意。此后,每隔幾天,盧剛便會跑來五源河觀察和記錄。經過一個多月的等待,11月25日,盧剛終于盼來了確切結果,酷似雜草的植物已能觀測到花絮,呈現出典型的野生稻特征。“現在能肯定,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有野生稻自然分布。”盧剛高興地說。
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內綠意盎然的倒地鈴。石中華 攝
近年來,海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將水環境治理作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把生態治水、河長制、海綿城市和濕地保護修復有機結合,推進濕地入城,創造出充滿活力、可持續的城市濕地空間,提升市民游客的獲得感、幸福感以及護水意識。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驚現”的野生稻,就是海口濕地入城給海口人民帶來的生態福祉。
記者 龍易強
“植物大熊貓” 現身五源河
野生稻雖有“植物大熊貓”美譽,但長相并不“出眾”,在未開花時與雜草無二,不怎么引人注目。與自己的子孫后代——現代栽培水稻相比,野生稻有節有芒更加堅挺和高大,開花時可高達一米多。
“此次發現的野生稻有兩處分布點,每處面積在10平方米左右。”11月25日,盧剛告訴記者,在之前五源河的考察活動中沒有發現野生稻的記錄。此次發現的野生稻分布點,是目前已經發現的離海口市區最近的分布點之一,不僅豐富了五源河濕地公園的本底資源,更是海口開展濕地保護和城市生態修復成果的體現。
據了解,野生稻是現代栽培稻谷的祖先。由于長期受到自然的選擇,野生稻形成了較強的抗病性和抗逆性,其中蘊藏著大量的抗病蟲、抗旱、耐寒、高產、優質和高光效等優良基因,它們是水稻育種的寶貴遺傳資源,對解決國家糧食安全、維護人類生存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11月25日,在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中游的昌明村附近發現野生稻分布點。 盧剛 供圖
中國發現有普通野生稻、藥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共3種野生稻,海南是我國僅有的兩個同時具有3種野生稻的省份之一,主要分布于海口、三亞、樂東、萬寧等市縣。早在1992年,野生稻就被正式列入國家二級保護的瀕危物種,國家在海南設立的第一批原生境保護點保護的對象也全部是野生稻。
“野生稻屬于典型的濕地水生植物,對所屬生境依賴度很高,目前發現的野生稻一般生長在濕地里。”在盧剛眼中,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這兩處不大的野生稻分布意義重大。野生稻“入”城,這是海口濕地入城后給海口人民帶來的生態福祉。
“國字號”公園 生態奇跡多
五源河,源于海口市南部羊山地區,上游的永莊水庫及周邊大面積的火山熔巖濕地和灌叢沼澤區是海口市市區內自然生態保存最為完好的區域之一,擁有城市內稀缺的動物棲息地和植被生境。穿越海口市區西部直達濱海區域的五源河中下游,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生態基礎。據統計,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物種非常豐富,規劃區內分布有427種植物,128種野生脊椎動物,生物多樣性豐富,是海口一大特色名片。
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宣教長廊為市民提供休閑場所。石中華 攝
記者從市林業局了解到,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規劃總面積1300.58公頃,其中濕地面積958.39公頃。集濕地資源保護、濕地生態修復、濕地景觀展示、濕地文化宣揚功能于一體的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全面加強公園內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保育工作,通過對水源、水質、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保護等措施,控制人為干擾,改善水質,維護濕地公園內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豐富生物多樣性。同時,通過濕地知識科普、濕地功能宣傳、濕地景觀展示等內容,提高公眾濕地保護意識。在保護濕地資源的前提下,公園結合流域實際情況開展濕地觀賞、體驗等生態旅游項目,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如今,走進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蜿蜒的自然河道里水流潺潺,獨具特色的濕地景觀引人入勝,富有活力的親水環境吸引游人駐足,一個又一個生態奇跡在這里冒出,越來越多的“國字號”動植物在此“定居”。藍胸秧雞帶著“萌娃”在草叢中覓食、白額燕鷗在五源河出海口處集群飛舞、褐翅鴉鵑在河邊梳洗羽毛、“最美小鳥”栗喉蜂虎和藍喉蜂虎在沙土堆上筑巢棲息……五源河“國字號”濕地公園名副其實。
踐行新理念 治水成典范
近年來,海口通過轉變治水理念,創新工作思路,把生態治水、河長制、海綿城市和濕地保護恢復有機結合,創造出充滿活力、可持續的城市濕地空間,為海口市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提供最強的優勢和最大的本錢。今年7月份,五源河“生態水利工程+濕地公園”作為先進經驗和典型,向全省推廣。
“公園在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按照生態化、海綿化打造濕地公園,打破了河道取直禁錮,按照自然形態讓河道彎彎曲曲,水流順勢蜿蜒前行,不僅從視覺上感覺河面水域變寬闊,具有景觀美,水的緩慢流淌,也為魚類、貝類提供了良好的生境,吸引了不少動物在這里棲息覓食。”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中,充分利用上游火山熔巖濕地和灌叢沼澤區的生態資源,采用本地火山巖、本地花草、本地紅樹植物和本地土石材料來突出海口特色,使海口城區與濕地自然景觀風格統一,營造出了良好和諧的動植物生存環境。“通過建立生物多樣、穩定的生態系統,不僅改善了五源河水環境,還為下一步引入南渡江水,促進水循環創造健康條件。”
作為曾經的南渡江引水工程的子項目,海口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海南特色、高點定位,在同樣的治理預算內,將五源河單一的河流治理轉變為兼顧生態修復與行洪功能的綜合治理。如今,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里,一個個紅樹林樹島通過棧道連通,生態護岸與沙洲、深潭、淺灘縱橫交錯,自然蜿蜒的柔性河流使景觀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兩岸周邊遍布雨水花園、生態草溝、青蛙塘等小微濕地。五源河治理工程通過借鑒國外先進的系統治水理念,統籌考慮防洪與生態修復的需要、景觀與環境的和諧、功能與美觀的統一,正在向廣大市民游客呈現富有活力、美麗潔凈的親水環境。
?
相關鏈接:
海口“國際濕地城市” 融媒體行走進潭豐洋東寨港?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