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應急管理部三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通知,提出加大跨部門聯(lián)合執(zhí)法力度,加快推進校外培訓機構整改。為實現(xiàn)有效管理,教育部還建設完成了全國統(tǒng)一的校外培訓機構管理服務系統(tǒng),群眾可通過平臺查詢校外培訓機構的有關政策、白名單、黑名單、學科類培訓班等信息,并投訴違規(guī)問題。
規(guī)范校外培訓,減輕中小學生過重學業(yè)負擔,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目前,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體推進順利。截至11月15日,全國共摸排校外培訓機構401050所,存在問題機構272842所,現(xiàn)已完成整改163203所,完成整改率59.82%。特別是無證無照經營問題得到初步遏制,教育部已明確表示,今年底前不能存在無證無照還在開展培訓的機構。
但從實踐來看,校外培訓最受爭議的超前超標教學、與升學掛鉤的問題換湯不換藥,依然十分嚴峻。前段時間《瘋狂的黃莊》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可見家長和孩子并沒有停止奔波于培訓班的生活,且培訓班的教學內容也只是換了個說法,把奧數(shù)換成思維邏輯、語文換成文學素養(yǎng)之類的表述,繼續(xù)授課收錢。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前的校外培訓主要針對中小學階段,但目前已經在向學前教育蔓延,且有愈演愈烈之勢。有媒體報道,有的幼兒園大班一半孩子改上學前班了,各種幼小銜接的培訓機構也招生火爆。有的培訓機構在給家長的推銷中,銷售多次建議孩子上小學前應該學會50以內的加減法、學會拼音、認識600個漢字,暗示這樣才能跟得上一年級的教學進度。毫無疑問,這種教學方式違背了教育部反復強調的小學零起點教學,干擾了正常的校內教學。
教育是剛需,不能靠空喊口號讓家長淡定。一方面,中高考看學科考試分數(shù)選拔人才的基本思路沒有變,家長和學生很難真正減負。所以,就算目前大多數(shù)地區(qū)已經實行了小學、初中就近入學,家長依然要讓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準備沖刺中高考,依然期望通過搶跑,以便在同齡人中占據(jù)優(yōu)勢。另一方面,要把人類幾千年的各種知識傳遞給孩子,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本身就不是容易的事情,客觀上也需要艱苦努力的持續(xù)付出,不可能輕松。
既然教育是剛需,如果學校滿足不了,學生家長就只能到校外機構去滿足需求。與此同時,校外機構為了牟利,又會制造焦慮、兜售概念,把本應正常開展的教學變成你追我搶的拔苗助長。而且,家長通常不會投訴舉報校外培訓機構超綱教學,因為他們之間已經達成一致,就是為了超綱超前才去的。
這樣一來,教育部門有責任有義務去滿足群眾的需求,盡快探索由公立機構承擔起教育的主要責任。如果學校能提供足夠的教學內容,滿足孩子學習、升學、提高綜合素質的需求,學生對校外培訓的剛性需求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削弱。就算真要給孩子減負,也應該減那些無效的刷題、背誦,或者引入互聯(lián)網的個性化教學方式,提高學習效率。只要求不留作業(yè)、縮短在校時間、把放學時間提前到3點半,治標不治本,只會繼續(xù)把孩子推向校外培訓機構。
從各地實踐來看,公立學校作為教育主陣地的定位正在逐漸明確。此前,在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的《關于規(guī)范校外培訓機構發(fā)展的意見》中,明確要求各地創(chuàng)造條件、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強化中小學校在課后服務中的主渠道作用。北京、廣州、上海、山東等地的學校也紛紛推出了課后服務,受到了家長的普遍歡迎。按照計劃,校外培訓專項整治要在今年底完成,現(xiàn)在只剩下不到一個月時間了。各地在繼續(xù)規(guī)范校外培訓機構的同時,一定要切實補足學校教育的短板,豐富課后服務內容。校內外共同發(fā)力,才能在切實減輕學生過重學業(yè)負擔的同時,又滿足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本領的正當需求。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