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在秀英區長流鎮長南村石斛種植扶貧基地,一棵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樹干上布滿剛栽種不久的鐵皮石斛。“真沒想到,我也脫掉了這頂戴在頭上多年且壓得我喘不過氣的帽子,多虧政府精準扶貧的好政策,我才能有今天,不僅有穩定的工作,還成為扶貧基地的股東。”70多歲的李鴻海看著精心打理的石斛苗,心里充滿了期待。
認真工作的李鴻海。(秀英區供圖)
私人訂制精準扶貧 貧困戶實現真脫貧
李鴻海一家原本是長流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妻子患有殘疾,喪失勞動力,兒子正在上初中,全家就靠李鴻海一個人打零工維持,生活困苦。自2016年以來,長流鎮大力推進產業組織化扶貧,讓李鴻海一家有了巨大轉變,不僅脫了貧,還走上致富路。
“原來家里一貧如洗,老婆都娶不起。后來好不容易結婚生子,還是沒起色,在村里根本抬不起頭。”李鴻海說。2016年,秀英區政府根據國家政策,把李鴻海列入精準扶貧幫扶對象,由此命運發生了轉機。
秀英區政府結合精準扶貧政策和李鴻海家發展產業基礎條件差的現狀,為他量身打造扶貧計劃,著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先是在政府的幫扶下,幫他向銀行小額貸款一萬元入股綠海田園生態農業基地,每年保底分紅1500元;幫他找到一份夜間保安的工作,一個月有3000元工資;白天到基地打短工,一天有150元的收入。“孩子上學有教育幫扶,家里還有2畝多地的收入,加上我現在每個月保安工資和打短工的工資,每個月就有6500元,除去日常家用,還有不少剩余。”李鴻海掰著手指頭數著自己的收入,興奮地說道。
“老李為了照顧家庭,不能出去打工,政府這些幫扶措施真的是對癥下藥,在家門口工作正適合他。”長流鎮一位大爺笑著說,“政府這些幫扶措施簡直就是為他量身打造,真心真情幫扶了他們一家,去年年底就已經脫貧了。”
散養1000余只石斛雞。(秀英區供圖)
產業扶貧出實招 脫貧攻堅收實效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抓手,產業扶貧是秀英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關鍵舉措,也是從“輸血扶貧”轉向“造血扶貧”的重要體現。
據了解,秀英區長流鎮共11戶37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大部分都像李鴻海這種因病、殘疾、因學等原因導致家庭貧困的貧困戶。加上長流鎮人多地少,農民增收渠道不多,產業結構單一,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一旦家庭有什么變故,抵抗力不強的貧困戶就很容易返貧。
幾年來,秀英區長流鎮因地制宜,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圍繞如何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扶貧,多思考、多研究,以發展農村經濟為切入點,以產業扶貧為“鐵抓手”,以增加村民收入為核心,以脫貧攻堅為統領,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建立“造血”長效機制,在常規幫扶的基礎上,探索致富新動能,創新幫扶資金入股企業、成立合作社、貧困戶年底分紅的“政府+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新模式,搭建貧困戶與企業、合作社主體之間的橋梁,幫助貧困戶實現持續穩定增收,拓寬致富渠道。
2017年以來,長流鎮先后與海南錦繡實業有限公司、海南陸僑集團有限公司、海南力國實業有限公司建立精準扶貧產業基地,通過幫扶貧困戶小額貸款帶資入企,保底分紅入股,把農業產業發展作為貧困群眾持續增收不返貧的重要支撐點,為貧困戶捧上了“金飯碗”。
“我們企業讓全鎮11戶貧困戶帶資入企,保底分紅入股,每年享有10%-15%的分紅;有勞動能力、致富愿望的貧困戶在企業中以長工或短工的形式打工,獲取勞動報酬,增加家庭收入;幫助貧困戶在石斛園內散養1000余只石斛雞;培訓貧困戶掌握鐵皮石斛種植技術,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讓他們跟著學、主動干,不變成局外人,真正做到精準扶貧。”綠海田園生態農業基地副總經理劉雪迎說,此外,企業還從“沉香之鄉”電白引入奇楠沉香,下一步將幫助貧困戶利用屋前院后空閑地種植奇楠苗,貧困戶可以自己產香自己賣,也可根據市場價格將育苗或者沉香回購給企業,實行“兜底”政策為貧困戶編織“保障網”,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通訊員陳創淼 記者劉杰
(海口網12月12日訊)
?
相關鏈接:
助推產業扶貧 冬交會海口館專設扶貧農產品展位?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